嗨,大伙儿晚上今天得空,打算跟大家唠唠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这点事儿。这玩意儿,说复杂也不复杂,但要是不留神,也容易出岔子,毕竟关系到给国家交钱,马虎不得。我,平时自己做账或者带新人的时候,都是一套流程反复实践出来的,今天就原汁原味分享下我是怎么一步步操作的。
第一步:先搞明白拿啥去算税
季度末或者年末,咱得先把账上的利润给算出来,对?就是那个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我管它叫“会计利润”。但这玩意儿不能直接拿去交税,税务局有税务局的规矩,人家认的是“应纳税所得额”。
紧我就得拿着会计利润,开始进行“纳税调整”。
- 我会扒拉出那些会计上认了,但税法上不认,或者认的额度不一样的费用。比如说,业务招待费,会计上花多少记多少,但税法上只让按发生额的60%扣,并且还不能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五。超出部分,就得往利润上加回来,这叫“纳税调增”。
- 还有些罚款、滞纳金啥的,会计上是费用,税法上不让扣,也得调增。
- 反过来,有些收入,比如国债利息收入,会计上是利润,但税法上是免税的,这就得从利润里减掉,叫“纳税调减”。
这么一通加加减减捣鼓下来,会计利润就变成了“应纳税所得额”。这才是真正算税的底数。
第二步:计算应交所得税并计提
有了“应纳税所得额”,我就拿它去乘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目前一般是25%,当然高新技术企业啥的可能有优惠,具体看自家情况)。这么一乘,当期应该交多少所得税就出来了。
算出来之后,不能就这么放着,得在账上体现出来。这时候,我就要做计提分录了。这是我账本上的标准动作: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这笔分录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确认了这期发生了这么多的所得税费用,我也欠了税务局这么多钱,所以“应交税费”这个负债就增加了。
第三步:实际缴纳税款
计提完了,到了该交税的时候(一般是季度申报或者年度汇算清缴后),我就得真金白银把钱交出去。钱从银行一划走,账上就得跟着动: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或者库存现金,看实际支付方式)
这笔分录一做,之前欠税务局的“应交税费”就减少了(借方表示负债减少),银行里的钱也实实在在地少了(贷方表示资产减少)。两清了。
平时操作的一些小细节:
我们公司是按季度预缴的,所以每个季度末,我都会重复上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算出当季的应纳税所得额,计提所得税费用。然后在下个月申报期内,完成第三步,把税款交了。
到了年底,就要搞个“汇算清缴”。就是把全年的收入、成本、费用、调整项都仔仔细细重新算一遍,得出全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然后跟我之前按季度预缴的税款总额比对一下。
- 如果预缴的多了,那税务局会退税,或者抵减下期应交的。收到退税时,我就做:借:银行存款,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 如果预缴的少了,那就得补税。补税的会计处理跟正常季度缴纳差不多,只是金额是补缴的差额。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感受:
整个流程梳理下来,是不是感觉也没那么玄乎?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关键就是两步:
- 算对数: 也就是把会计利润准确调整到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步最考验细心和对税法政策的理解。
- 做对分录: 计提和缴纳的分录是固定的,记住“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这两个核心科目就行。
说白了,就是先算账,再调账,然后根据调完的账结果计提,把钱交出去。只要每一步都踩扎实了,这块儿基本不会出大问题。
好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都是我平时工作中的一点点积累和做法,希望对刚接触这块儿的朋友们能有点小小的帮助。下次有啥新的实践心得,再来跟大家叨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