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班那会儿,我对这“税前扣除”是真的一头雾水。那时候,我刚从学校出来,找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心里头那个美滋滋,想着每个月能拿多少多少工资。结果,第一个月工资条发下来,我直接就愣住了。
初见工资条的疑惑
拿到第一笔工资条,我就傻眼了。说好的工资数,怎么到手就少了那么一截?虽然大大咧咧,但钱的事儿还是挺敏感的。我仔仔细细对着工资条上的数字瞅了半天,上面除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这些“应发项目”,后面还跟着一堆“应扣项目”,什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还有个“个人所得税”。
我当时就纳闷了,这些“保险”和“公积金”扣掉我认了,毕竟听说是福利,以后用得上。但这“个人所得税”是怎么算出来的?跟我自己拿应发工资总额乘以税率算出来的数,对不上!总是比我自己算的要少一点点。
刨根问底搞明白
我就跑去问我们公司管人事的,还有一些老同事。他们就跟我解释,说你这扣掉的里面,有一大部分就是“税前扣除”的项目。我一听,更蒙了,“税前扣除”?啥玩意儿这是?听着就挺专业的。
后来一个老大哥看我实在不开窍,就拉着我,指着工资条一条条给我捋。他说:“你看,你每个月工资里,国家规定要先扣掉一部分钱,这些钱是不算在你交税的基数里的。扣完了这些,剩下的钱,再去算你该交多少个人所得税。”
简单点说,就是在算你该交多少个人所得税之前,国家允许你先从你的总工资里头,光明正大地刨掉一些钱。这些刨掉的钱,一般都是些硬性支出,比如咱们常说的“五险一金”,就是社保和公积金,这部分是个人缴费的部分。
你想,要是直接拿总工资去算税,那税基多高,交的税肯定也多。现在先把这些“法定”要花的钱扣了,剩下的钱再去算税,那应纳税所得额不就低了吗?交的税自然就少了。
实践中的体会
我当时就仔细瞅了瞅我的工资条。上面清清楚楚列着:
- 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扣了一笔钱
- 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又扣了一笔钱
- 失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还扣了一笔钱
- 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再扣了一大笔钱
这些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人事大姐告诉我,这些钱,都是在你计算个人所得税之前,就从你的工资总额里先“拿走”了的。比如我工资总额是1万块,这些“五险一金”个人部分加起来扣了2千块,那么我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基数,就不是1万块了,而是1万减去2千,等于8千块(这里为了说明,没考虑个税起征点和其他专项附加扣除哈,实际更复杂点)。用这8千块再去对应税率表算个税,那肯定比用1万块算出来的个税要少。
后来我还了解到,除了这些,有些企业可能还会有什么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之类的,如果符合规定,也能算作税前扣除。还有咱们现在填报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这些专项附加扣除,也是一个道理,都是在算税前,把这些符合条件的支出给扣掉,让你交税的“底子”变小一点。
总结一下我的理解
这“税前扣除”说白了,就是国家让你在算税前,先把一些必须的、或者政策鼓励的开销给“认领”了,这样你实际用来算税的“钱底子”就薄了点,交的税也就少了点。虽然拿到手的现金好像少了,但一部分是直接进了你的社保和公积金账户,这些钱还是你的,只是暂时不能随便花;另一部分是通过减少纳税基数,实实在在帮你省了税。
我这么一琢磨,当初那点小郁闷也就烟消云散了。搞明白了就钱花哪儿去了,心里得有数嘛现在每次看工资条,我都会先看看那些税前扣除的项目,再看看交了多少税,感觉自己也成了半个“明白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