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附加税计提和缴纳的账务处理。这玩意儿,说复杂也不复杂,就是每个月都得弄,跟咱们会计打交道是常事儿。我,也算是老会计了,这套流程走了不知道多少遍,今天就把我自个儿平时咋弄的,给大家捋一捋。
先说说啥是附加税,我咋理解的
在我看来,这附加税,顾名思义,就是“附加”在别的税上面的。主要是跟着咱们交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走的。一般情况下,主要就是这几个:
- 城市维护建设税(简称城建税)
- 教育费附加
- 地方教育附加
这些税,不是独立计算的,它们得先知道你这个月交了多少增值税或者消费税,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算出来。打个比方,就像你去饭店吃饭,除了菜钱(主税),还得给点服务费或者餐具费(附加税)一个道理,当然这比喻不一定特恰当,但大概就那个意思,是依附性的。
我是怎么一步步计提附加税的
每个月,等我把增值税算清楚了,就该轮到这些附加税了。我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找到计税依据。 就是我这个月实际要交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金额。比如说,我这个月要交增值税10万块,消费税2万块,那我的计税基数就是10万加2万,等于12万。
第二步,套用税率。 这个税率,各地可能有点小差别,但大体上城建税一般是7%(市区)、5%(县城、镇)或1%(其他地区),教育费附加是3%,地方教育附加是2%。假设我这儿都是按最高档算,那就是:
- 城建税:120,000 7% = 8,400元
- 教育费附加:120,000 3% = 3,600元
- 地方教育附加:120,000 2% = 2,400元
这么一算,总的附加税就是 8,400 + 3,600 + 2,400 = 14,400元。
第三步,做计提分录。 算出来了,就得在账上体现出来,这叫“计提”。我通常是这么写的:
借:税金及附加 14,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8,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2,400
这么一做,账上就明明白白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月该承担多少附加税。这个“税金及附加”科目,是要进利润表的,会影响咱们的利润。
实际交钱的时候,我又怎么做账
计提完了,不代表就完事儿了。到了该交税的时候,比如下个月申报期,我把钱从银行划出去了,就得做缴纳的分录了。这个就简单了,就是把你之前计提到“应交税费”贷方那些钱给付掉。
我做的分录是这样的: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8,4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3,6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2,400
贷:银行存款 14,400
这样一来,“应交税费”下面这些明细科目就平了,钱也交出去了,整个流程就算走完了。
我的一点小经验
我做账的时候,习惯把这些附加税跟增值税、消费税的申报表放在一块儿核对。确保计提的数额和实际申报缴纳的数额一致。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减免政策,比如小微企业减免啥的,那计算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把减免的部分扣除掉再计提,或者按实际减免后的金额计提和缴纳,分录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金额会变。
还有就是,这些附加税一般是跟着主税一起申报缴纳的,所以时间节点要把握别给忘了,不然产生滞纳金就不划算了。
基本上,我每个月处理附加税就是这么一套操作。刚开始接触可能会觉得科目多,有点绕,但实际操作几次,把逻辑理顺了,也就那么回事儿。希望我这点儿实践经验,能帮到刚上手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