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说,什么一级造价工程师都烂大街了,这话我可就不太爱听了。你说烂大街,那也得看怎么个烂法,是真没用了,还是说考的人多了就显得不那么稀奇了?我今儿就好好说道说道我自个儿的这点实践经历。
我咋走上这条道的?
想当年,我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土木人,在工地搬砖,每天累得跟孙子似的。那会儿,就寻思着得整个啥证,给自己镀镀金,不然老这么干体力活也不是个事儿。看着身边不少人都在琢磨考证,什么一建二建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就瞄上了一级造价师。听人说这玩意儿含金量还行,管钱的,听着就比天天画图打灰有意思点。
下定决心,那就干!
犟得很,认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那会儿是真下功夫,白天工地忙活完了,晚上回来就啃书。什么《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四本大厚书,看着就头大。特别是那个案例,算起来那叫一个费劲。那段时间,基本上是戒了所有的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工友喊我去喝酒撸串,我都摆摆手,说“不行不行,哥们儿得学习,不然以后没饭吃”。
过程嘛那肯定是枯燥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少,理解起来也费脑子。有时候学着学着就犯困,掐自己大腿都没用。没办法,泡浓茶,困了就站起来走两圈,或者干脆用凉水洗把脸。就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
考完证,世界就变了?
好不容易把证给考下来了,那心情,老激动了!觉得这下总该牛气了?能找个好单位,工资蹭蹭涨。刚拿到证那会儿,心里是有点飘。结果,去找活儿的时候,发现好像也没那么立竿见影。
人家一看,,有证。然后?该干嘛干嘛有些单位确实看重这个证,会给你加点分,但更多的还是看你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你说你光有个证,实际操作啥也不会,那也白搭。那时候我就有点犯嘀咕,这玩意儿是不是真像别人说的,开始“烂大街”了?因为有证的人,好像也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
后来我咋想的?
后来我慢慢琢磨过味儿来了。这玩意儿,它不是一张通行证,说你有了就能横着走。它更像是个敲门砖,或者说,是个筛选器。
它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和毅力。 能把这么难的考试啃下来,至少说明你肯下功夫,不是那种混日子的人。这点很多单位还是认的。
它确实让你系统地学了一遍造价的知识。 没考证之前,可能你干活也是干,但很多东西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考了这个证,从招投标到合同管理,从成本控制到竣工结算,你脑子里就有个完整的框架了。真到了具体项目上,算量、计价、合同、索赔,这些东西你要是没系统学过,光有个证,也白搭。但你学过了,再结合实际工作,那就不一样了,理解起来快,上手也快。
我发现,说“烂大街”的,很多是这么几种情况:
- 一是人云亦云的。 自己没考,或者没干这行,听别人说多了,也就跟着说了。
- 二是期望值太高的。 觉得拿了证就应该一步登天,结果发现现实骨感,就觉得证没用了。
- 三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 考的人是多了,但真正能把这证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价值的,还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人。那些纯粹为了挂靠,或者考下来就束之高阁的,那确实是“烂大街”的用法。
我现在回头看,这证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不是说让我一下子工资翻几番,而是它逼着我系统地学了一遍造价的整个体系,让我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工地上跟甲方、跟分包扯皮的时候,心里更有底气了。以前可能就是凭经验,现在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有理有据。
你说一级造价工程师烂大街?我不完全同意。工具本身不分好坏,关键看用的人怎么用。 你要是把它当成终点,那它可能很快就“烂”了。你要是把它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那它就是你职业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
至少对我来说,当初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这个证,没后悔。它让我从一个纯粹的工地技术人员,慢慢往懂经营、懂管理的方向转了那么一点点。这条路还长着,继续搬砖,继续学习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