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可供分配利润的来源”这个事儿。这事儿听着好像挺官方的,但跟咱们开公司、当股东的都息息相关。我自个儿当年也在这上头琢磨过不少,还真不是简单地看公司今年赚了多少钱那么简单。
我摸索这事儿的起因
记得那是好几年前了,我跟几个朋友合伙搞了个小买卖,自己开了个小公司。第一年年底盘账,看着利润表上数字还挺喜人,大伙儿都挺高兴,寻思着忙活了一年,总算能分点红,过个肥年了。当时我们几个都是门外汉,就觉得,既然公司赚钱了,那这钱不就能直接分了吗?
第一次实践:碰壁与学习
我们兴冲冲地就准备合计怎么分钱。结果,找了个懂行的老会计帮我们瞅瞅账本,他看完就给我们泼了盆冷水。他说:“你们,今年是赚了点,但年初账上还有以前瞎折腾留下的一些亏空没补上!那部分得先扣掉。”
当时我们就懵了,啥玩意儿?还有这说法?老会计就耐着性子给我们解释,他说公司能拿出来分的钱,不单单是看今年赚了多少,还得考虑以前的底子。这就引出了我后来深入去搞明白的几个关键点。
我梳理出来的几个主要来源:
经过那次“教训”,我就开始自个儿琢磨,也查了些资料,还问了不少人,总算是把这“可供分配利润”是从哪儿来的给弄明白了。主要就这么几块儿:
- 第一块,也是最大头的一块,就是当年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净利润。
这个好理解,就是公司这一整年忙活下来,刨去各种成本、费用、税金,真正落到公司账上的那部分钱。这是最新鲜、最直接的利润来源。我们当时就是光盯着这个看了。
- 第二块,是年初的时候公司账上可能还剩下的以前没分完的利润。
这个叫“年初未分配利润”。你想,公司经营不是一年就完事儿的,可能去年赚了钱,但没全部分掉,留了一部分下来。这部分留存的利润,自然也可以作为今年可供分配利润的一部分。如果年初是盈利的,这部分就是个加项。
- 第三块,与第二块相对应的,就是如果年初公司账上反而是有亏损没补上的。
这叫“年初未弥补亏损”。这就麻烦了,意思就是以前公司亏的钱还没填平。那今年就算赚了钱,也得先拿出一部分去补这个窟窿。这部分是个减项,会减少你能分的钱。我们当时就栽在这儿了,光看当年利润,忘了年初还有个坑没填。
- 第四块,还有个叫“其他转入”的情况,比如用盈余公积补亏。
公司不是每年都会提留一部分钱到“盈余公积”这个池子里嘛算是一种储备。如果公司以前亏损比较严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从这个盈余公积里拿出一部分钱来弥补亏损。这部分转过来的钱,也能增加可供分配的利润。这个我们当时的小公司倒是没怎么涉及到,但后来了解多了,知道这也是一个可能的来源。
我的总结与感悟
你看,这么一梳理就清楚了。可供分配的利润 = 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 年初未分配利润 - 年初未弥补亏损 + 其他转入(比如盈余公积补亏)。这么个公式一套,算出来的那个数,才是公司真正能拿出来分给大家的钱。
从我自个儿的实践来看,搞明白这个太重要了。不然,就像我们当初那样,看着账面利润挺高兴,结果一细算,发现能分的没那么多,甚至可能因为要补以前的亏空,暂时还分不了,那心情落差可就大了。
每次年底算这个的时候,我都会把这几项一项项都核对清楚。这不仅是对股东负责,也是对公司长远发展负责。把家底盘清楚了,分钱的时候心里才有谱,公司经营也才能更稳健嘛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希望对大伙儿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