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这个“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独资”的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扒拉开了看,也就那么回事,但坑也不少。我为啥对这块儿门儿清?还不是因为前几年帮一个老同学跑过一趟完整的。
那哥们儿在国外有个小公司,做得还行,就想来国内也开一个,拓展拓展业务。一开始他也是一头雾水,老问我,是不是他个人直接出钱注册就行,像个体户那样。我说你这理解可就偏了。咱们说的这个“法人独资”,关键点在“法人”俩字上。意思是,得是你国外那个公司,作为“法人”,来国内全资投一个新公司。说白了,是你国外公司当新公司的唯一股东,而不是你个人。
准备阶段的折腾
我跟他说清楚这点后,他就开始准备了。第一步,公司起名。这玩意儿听着简单,真操作起来能把你折腾个半死。他想了好几个高大上的名字,结果一查,不是被注册了,就是不符合规定,什么不能带“国家级”、“最高级”之类的。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轮,总算定下来一个。
然后就是准备境外投资方法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我那同学是公司投资嘛就得把他国外公司的注册文件、股东董事信息什么的,全套搞过来。这还不算完,这些洋玩意儿,国内不认,还得拿去他们国家公证,完了再到咱们国家使领馆认证。这一套流程下来,时间长不说,中间但凡有点小纰漏,就得重来,老费劲了。光这认证,就跑了差不多一个月,花钱也不少。
国内注册的门道
国外那套手续搞定,就轮到国内这边了。是确定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现在虽然是认缴制,不用马上真金白银掏出来,但也不能瞎写,写太高了以后万一有事,承担的责任也大。经营范围也得想清楚,哪些是主营的,哪些是可能涉及的,一次性写明白,省得以后老变更,麻烦。
接着是注册地址。这玩意儿也头疼。一开始想省事儿,找个虚拟地址挂靠,后来发现有些业务,人家工商税务就是要实际场地核查,没办法,老老实实租了个小办公室。签租赁合同的时候也得注意,产权证明什么的都得看清楚,别到时候是个二房东,或者地址有问题,那麻烦就大了。
资料七七八八差不多了,就去商务部门备案,再去市场监管局登记。现在很多地方都“一口办理”了,但你得把材料准备得溜光水滑才行,不然就是来回跑。我们当时就是,一会儿说这个文件格式不对,一会儿说那个签名不清晰,前前后后补了好几次材料。
后续的琐事
拿到营业执照,那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刻章、银行开户、税务报到。刻章倒还找个指定的刻章点就行。银行开户,现在查得严,对你这外资背景,问东问西,资料审了又审,没个十天半个月下不来。税务报到也得及时,核定税种什么的,不然逾期了有罚款。
- 第一,你得把境外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准备这玩意儿特别关键。
- 第二,想好公司的名字,多备几个,因为重名或者不合规的太多了。
- 第三,注册地址得真实有效,别图省事儿找那些不靠谱的。
- 第四,经营范围想清楚,一次性弄
- 第五,各种文件该公证认证的,提前弄,那玩意儿耗时间。
整个流程跑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法人独资”听着好像就是外国法人自己说了算,但真落地到国内,条条框框一点都不少。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材料不能出错,不然就卡你。而且你得明白,虽然是你国外公司100%持股,但这家新成立的国内公司,它就是个独立的中国法人了,得遵守中国的所有法律法规,纳税、年报一样都不能少。
我那同学也感慨,说本以为“独资”能省心不少,没想到前前后后这么多道道。不过好在总算是弄利索了,公司也开起来了,也算没白折腾。别看“独资”俩字好像挺自由,真干起来,那也是个细致活儿,得有耐心,还得找对门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