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仓库盘货对账,隔壁五金店老王突然凑过来递烟,愁眉苦脸地说上个月白忙活了。我问咋回事,他掰着指头跟我算:“进货花了八万五,卖货收回十万三,结果月底交完房租水电工资,兜里就剩两千块钱。这利润到底咋算的?”
回家翻出油腻的记账本,把上个月小卖部流水捋了一遍:冰箱里那批可乐最说明问题。整箱批发价53块,24瓶卖出去,每瓶定价3块5——但实际没这么简单!
- 硬成本:53块进货款 + 3块货车油费(摊到这箱上)
- 软刀子:冰箱电费每天扣1块2,月底清出两瓶过期
- 隐形成本:税务老王买可乐没给钱,赊账挂了半个月
拎起计算器现场重算
先抓核心公式:利润 = 收入 - 成本。把可乐箱放膝盖上开始敲:
- 实收现金:卖掉的22瓶 × 3.5 = 77块
- 总成本:53进货 + 3运费 + 18天电费(1.2×15天) + 2瓶损耗 ≈ 78块
计算器蹦出负数时手抖了——原来每箱都在亏钱!这才反应过来定价3块5根本兜不住暗戳戳的成本。赶紧拿红笔在本子上划拉:
- 利润率 =(77-78)/77 ≈ -1.3%(难怪老王说白干)
- 想要20%利润,得卖到(78÷0.8)= 97.5块/箱
把账本拍给老婆看,她指着过期可乐直跺脚:“早说该放店门口促销!两块五清掉也比报废强。” 瞬间想明白个理:成本里藏着时间成本,耗越久利润漏得越多。
高压锅焖煮式感悟
今天卤猪蹄时盯着高压锅发呆:
- 生蹄成本就像进货价
- 煤气费是硬支出
- 守着火候的两小时该算人工
- 满屋飘香引来邻居尝鲜——这就是品牌溢价!
盛出锅一算,单份成本压到11块,卖18块毛利率38%——关键在于把三锅捆着卖,燃气费摊薄了。果然利润是抠出来的,但得会抠!
刚把账理清,亲戚突然来电借三万块周转。想起上月他店里摆满的网红礼盒,忍不住多嘴:“你那些中秋节剩的月饼礼盒,现在当早点卖五块钱一盒,也比堆到长毛强。” 电话那头沉默半分钟,传来计算器按键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