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账本又被那堆办公用品搞烦了,抽屉里塞满几十块的插线板、计算器,财务小王非说今年新规要重新分类。翻出红头文件瞅了眼,好家伙,"单位价值较低、易损耗"——这不跟没说一样吗!直接撸袖子自己搞明白。
第一天:翻箱倒柜摸底
先把部门仓库清了个底朝天。拖出三筐子东西摊地上:螺丝刀套装128元、行政刚买的陶瓷杯45元/个、还有堆硒鼓包装盒。最绝的是发现五年前买的塑料文件筐还在服役,标签都磨白了。
- 坑1:价格定生死? 看见文件写着"单价500以下算低耗",顺手把U盘、订书机全划进去。结果小王拍桌吼:"那599块的硬盘凭啥不算!"
- 坑2:寿命看心情? 采购大姐坚持咖啡机能用十年,实际上三月坏了俩,维修单比机子还贵。
第二天:缠着老会计偷师
拎着奶茶蹲财务室半天,总算套出干货:别光盯着数字!
- 技巧1:看会不会"消失"
老会计抓起我工位上的标签打印机:"这玩意放十年也是固定资产!"转头又捏起打印色带:"打两百张纸就成空壳,这才是耗材!"
- 技巧2:查它"变废"速度
仓库角落翻出三年没开封的A4纸——妥妥库存货。但酒精湿巾两个月消耗三十箱,老会计笔一圈:"这种流水线消耗的才算低耗品!"
- 技巧3:别让金额骗了
当我看那批单价480元的工装犹豫时,人家直接甩计算器:"全员两百套合计九万六!够买三台空调了,赶紧滚去固定资产分类!"
实践成果
现在办公室新到货直接走三层筛子:
1️⃣ 先扒包装看是不是一次性消耗(比如墨盒vs打印机)
2️⃣ 再问使用部门预估报废时间(微波炉按三年算,哪怕半年就坏)
3️⃣ 把同类型物品打包算总价(十把办公椅总价超五千就升级)
上个月盘点时笑疯了,新来的实习生把总经理的紫砂杯记成低耗品。要不是第三关发现单杯子就三千八,差点让公司资产变"一次性垃圾"!建议你们也试试这三招,专治各种"到底算不算"的懵圈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