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最近不是新税法开始执行了嘛身边好几个朋友都跟我吐槽,说个税app里算出来的钱跟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还有人莫名其妙被多扣了钱。我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动手理一理这新个税到底怎么算,为啥老是算错。结果不弄不知道,一弄真被自己蠢到了!
我先找来了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文件,还有税务局官网的解释说明。讲真,一开始看着那些条文,头都大了三圈。但为了搞清楚,我还是硬着头皮慢慢读。
我实操中发现的三个大坑
第一个坑:乱叠加免税额! 我之前傻乎乎地以为,基本减除费用5000块是每个月都有的,对?然后住房租金或者房贷、赡养老人这些专项附加扣除也是每月能扣?我就想当然地加起来了。比如5000基本免税额 + 1500房租免税额 = 6500?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税务局那文件里写了,5000块是基础,专项附加扣除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再扣。我一开始搞错顺序了,直接把所有免税额都当成每月扣5000以外的了,真是脑子短路。
第二个坑:搞不清全年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 这个最容易懵圈。我当时想算3月份的收入应该扣多少税,就拿3月份的工资直接套税率表去算,然后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搞定了。大错特错!新个税是按全年累计来算的!不是只看当月的工资多少!正确的顺序是:
- 1月工资算1月应纳税额
- 1+2月收入累计,再算累计应纳税额
- 2月应缴的税是用这个累计税额减去1月已经缴过的税
- 以此类推...我居然从没想过要这样累计计算,难怪算出来的数和官方对不上!
第三个坑:税率表不看对! 这说起来怪不好意思的。我一开始还是习惯性地去找以前那种分月收入的税率表,结果发现完全不对应。现在的税率表适用于全年累计的应纳税所得额!比如说,你累计到4月份的收入,减去累计的5000×4和累计的专项附加扣除后,剩下的钱找到了哪一档税率区间。然后再套公式算累计要缴的税,再扣掉前几个月已经缴过的,就是当月要缴的了。我一开始就没分清这个是累积的。
自己动手验证的过程
为了搞明白,我真是下了番笨功夫。找了个Excel表,拉出自己半年多的工资单,然后按照正确的步骤一步步算:
- 第一步: 老老实实从一月开始,收入减去5000,再减去1月我符合的专项附加(赡养老人+租房);
- 第二步: 得出1月应纳税所得额,对照年度税率表里对应的区间,算出1月应缴多少税(记住这个数字)。
- 第三步: 算二月累计收入,减去1万(5000×2),减去1+2月累计的专项附加,得出累计应纳税所得额。
- 第四步: 看这个累计所得额在年度税率表的位置,算出累计应缴税总额。
- 第五步: 用算出来的累计应缴税,减去1月份已经缴过的税,剩下的就是2月应缴税。
就这么一个月一个月地滚动计算下去。过程是麻烦了点,刚开始算得想砸电脑,但是搞清楚里面的逻辑链条后,反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把自己的工资数据老老实实走了一遍这个流程,算出来的金额真的就跟个税APP里显示的一模一样了!之前自己瞎蒙的算法完全就是错的。
一点碎碎念
经历这么一番折腾,最大的感受就是:新个税算法本身逻辑是清楚的,关键点在于理解“累计”这个概念和操作的顺序。我们普通人容易错就错在:
- 不看累计,只盯着单月收入
- 把基础减除和专项附加胡乱叠加
- 税率表没看懂适用范围
只要你避开了这三个坑,按部就班算下来,一点都不难。建议大家赶紧去个税APP查查自己“收入纳税明细”里的“本期收入”和“累计收入”,再看看“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和“累计应纳税额”,还有当期的“已缴税额”,对应着我前面说的步骤,就一目了然了。别再稀里糊涂被扣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