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摸鱼刷财经新闻的时候,又看见"掉期交易"这词儿了,感觉贼抽象,跟我家猫试图理解量子力学似的满头问号。我这犟脾气一上来,非得给它整明白不可!
第一步:硬着头皮找资料
打开百度就是干,噼里啪一顿搜。结果?好家伙,满屏都是"衍生品工具"、"利率互换"、"现金流交换"这种高大上的词,看得我脑壳嗡嗡的。那些解释,就跟说明书似的,每个字都认识,连一块儿愣是不知道在说我琢磨着,肯定得找个接地气的比喻,不然我这榆木脑袋转不过弯。
第二步:抓着明白人死磕
没辙了,只能把做金融的死党小李从微信里薅出来。我直接甩过去一段语音:"兄弟!快用说人话的方式告诉我,掉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小李估计被我逗乐了,直接甩了个"奶茶理论"过来。
小李的奶茶店比喻是这么说的:
- 想象你有家奶茶店,用的是固定价的白糖,10块一斤。
- 隔壁老王的店,用的是上蹿下跳的"市场价糖",今天8块明天可能12块。
- 老王怕糖价涨太高破产,你看得心惊肉跳。
- 于是你俩一合计:签个合同!
- 你俩约 明年一整年,你按固定价付给老王市场价的糖钱(参考市场浮动),老王反过来付给你固定价的糖钱(比如就按10块算)。
我听完一拍大腿!这不就是俩人"掉换"了糖的成本风险嘛
- 你本来是固定成本,不怕涨,但通过这个操作,等于承担了一部分浮动的风险(可能付出比固定价高也可能低)。
- 老王,本来是浮动成本心慌慌,这么一搞,相当于锁死一部分成本变成"类固定"了,晚上能睡安稳觉了。
- 重点来了!这个合同里,你俩从头到尾没真的交换一勺白糖!只是按差价补钱! 糖该从哪买还是从哪买。
这下我算是打通任督二脉了:掉期,核心就是两拨人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互相给对方打钱,打钱的基础按某种"规则"(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来算差额。 本质上就是各取所需,把各自的麻烦(风险)和对方"掉"一下!
第三步:琢磨明白后的顿悟
理解了这个核心,再看那些天书资料,瞬间就通透了。比如:
- 货币掉期? 不就是你借我点欧元,我借你点美元,约定好未来某天按特定汇率换回来?就怕中途汇率乱跳才搞这么个合同!
- 利率掉期? 固定利息付钱的人怕未来利率跌了亏(因为他付的固定比市场高),浮动利息付钱的人怕未来利率涨了亏。俩人一合计,"掉换"一下利息支付方式!浮动给固定打钱(按市场价补差额),固定给浮动打钱(按约定固定利率补)。
说到底,掉期就是两个"怕"的人凑一起,签个合同互相"对冲"风险,有点像打牌时候的"换牌",大家手里的牌风险不同,互换一下,让彼此心里都有点底儿。找对合作伙伴很重要,万一对方跑路了…那合同就是张废纸了。
搞懂之后,回头再看财经新闻里那些"机构进行了美元/人民币掉期操作"…,不就是它们也怕汇率波动太大伤筋动骨,找个伙伴提前锁定风险嘛顿时觉得金融圈的大佬们,操心的也是我买奶茶怕糖涨价这点事儿,只不过他们玩得大点,用的工具花哨点而已!行了,今天算是把我的数学水平又努力拔高到了小学六年级水平,收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