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聊天,听几个创业者说开公司贼顺,我就忍不住吐槽,这玩意儿哪有那么简单?公司法人担责范围没搞清楚,分分钟踩坑没商量。我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去年新搞了个小工作室,做短视频内容的,一开始想着注册个公司,自己当法人多威风,结果差点赔得裤衩都不剩。
第一步:懵懂上路,啥都不懂就签字
当初想着创业,我就傻乎乎地跑去注册了个有限责任公司。工商局的大姐问我要不要加其他合伙人,我拍拍胸脯说“没事,哥一个人杠得起来”,直接把自己写成法人代表。签字时看着那一堆文件,密密麻麻的条款,我眼皮子都跳,但怕耽误时间就草草签了名。谁知道,这破决定埋下了大雷。
没过俩月,工作室接了个广告合作,客户是卖减肥茶的。视频上线后,有用户喝出问题告我们虚假宣传。警察直接上门,我才知道作为法人代表,这事儿得负全责!不光公司账户被冻上,个人财产也被盯上了。那会儿真慌了神,银行里那点私房钱差点被划走。我心里琢磨,法人担责范围到底啥玩意儿?难不成连我老婆的陪嫁首饰也得搭进去?
第二步:跌跌撞撞去补救
这坑一踩,我立马急眼了。赶紧翻法律条文,结果发现一堆术语,看得脑壳疼。网上搜“公司法人担责怎么弄”,全是软文,根本靠谱不了。厚着脸皮去找了个做律师的老同学吃饭。那哥们儿一听就大笑,“你个憨憨,这事简单明了——法人担责范围就三块:公司行为责任、个人违规责任和连带赔偿风险。”但他叮嘱我,要避开坑,得抓三个关键点。
- 第一个关键点:别把公司当钱包用。我之前老爱用公司账户买私货,买车票都往里打钱,这就是瞎搞。责任划不清,一出事就追到个人头上。律师说,分清公司财产和个人腰包是底线,赶紧清账改过来。
- 第二个关键点:协议文件得细看。签文件时我图省事,跳过细节,结果广告合同里埋着雷。现在学乖了,每次业务合作前,我拉小伙伴逐字读条款,重点标出责任归属。这习惯救了我好几次,后来有次供应商想甩锅,我直接拍文件怼回去。
- 第三个关键点:找外援别单干。当初要是早咨询律师,这破事根本闹不起来。律师建议,法人代表别逞英雄,关键决策拉上会计或法律顾问一起。我现在微信群里有固定帮手,有问题就发语音问问。
搞懂这些后,我开始大动手脚。带着工作室小伙伴查账本,把过去的糊涂账全部理清;合同文件都过两遍筛,该改的改,该废的废。过程折腾死了,熬了几个通宵,饭都顾不上吃。那感觉,就跟拆炸弹似的,小心翼翼生怕再炸。
第三步:落实搞定,轻松上路
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但补救管用。去年年底,公司账户解冻了,那减肥茶案子也协调解决了,总算没赔上家底。最关键的是,我养成了新习惯——每次决策前先核对责任,法人担责再不是玄学。今年初,业务量涨上来了,接大单子都不怕:出问题前喊律师朋友喝杯咖啡,聊个半小时全摆平。工作室平稳运行,我终于能喘口气。
开公司这东西,别学我傻大胆。法人担责看似唬人,但只要抓牢那三个关键点:分家产、精读文件、求外援,大坑小坑通通绕过去。现在回头看,这趟弯路值了,至少逼着我长大,往后分享起来也底气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