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我就敞开了唠唠计提折旧那点事儿,全是实打实摔跟头摔出来的经验。你们别看现在敲分录手到擒来,刚接手那会儿,真是盯着表格眼冒金星,恨不得把键盘吃了!
一、头回上手,差点把账本撕了
记得是去年初,老板拍给我一沓固定资产清单,有电脑、打印机,还有个用了三年的破冰箱,让我按月把折旧给“算明白、记清楚”。我心想这有不就是分几年摊钱嘛结果打开财务软件,瞅着那个“折旧计提”的界面,彻底懵圈了——设备买入价、预计用几年、能卖几个钱……这些玩意儿填进去,它自己怎么蹦跶出分录的?我对着那堆按钮愣是半天下不去手。
硬着头皮输了个冰箱的数据进去:花5000块买的,觉得能用5年,报废时当废铁估计还能换个50块?瞎填了个数,结果软件“哐当”生成一笔分录:管理费用蹦上去900多,累计折旧跟着长一截。我心里直犯嘀咕:这数靠谱不?感觉像闭着眼扔飞镖!更抓瞎的是,月底打印凭证时发现,这笔折旧居然跟别的费用混在一堆儿了,找都找不着北,记账凭证后面也没见它附上折旧明细单。好嘛查账的时候被主管问得满头汗,跟偷了钱似的。
二、厚着脸皮追着老会计跑
挨了批,咱得学!我干脆抱着笔记本扎根在老会计工位旁边了。人家敲键盘,我就抻着脖子看,逮着空就问:“王姐,这空调您咋预计它用几年的?”“张哥,打印机残值率您咋定的?”人家也没烦,甩给我几个土法子:
- 预计寿命别想当然:别一拍脑门“这电脑嘛就按5年整!”先去翻翻设备说明书里的保修年限,再看税务规定的最低年限,结合公司实际使用情况(是不是老得修?是不是快淘汰?),三头儿凑一块儿掂量掂量。
- 残值抠门点儿准没错:“报废了还能卖钱?想得美!”老会计咧着嘴笑,“除非那玩意儿真能确定卖出去(比如车子),不然残值就象征性写个几十块,甚至直接按零蛋算!省事儿又保险,省得差几毛钱对不上账。”
最关键的是,我死盯着人家操作步骤:原来不是输完数字就完事儿!每计提完一笔折旧,得立刻把自动生成的明细表导出来——清清楚楚写着哪个固定资产、啥时候买的、计提了多少钱折旧、还剩多少价值没摊完……然后?把这明细表打印出来,跟记账凭证用曲别针咔哒一夹!再也不用在一堆凭证里大海捞针了,翻开凭证后面就是折旧底细,领导再问,直接甩过去,倍儿有面儿。
三、摔出来的经验,闭着眼都会了
折腾了几次月度结账,我现在干这活儿就跟吃饭喝水一样顺溜:
- 打开清单对台账:月初第一件事,摊开固定资产台账,看看上个月有没有新买的、有没有报废卖掉的、有没有提前退休的。有变动?折旧明细表先麻利儿更新了!
- 软件计提别偷懒:挨个确认设备信息,尤其是“本月是否继续计提”那小勾勾必须打上(报废了的立马取消勾选,不然多提了折旧就是挖坑埋自己)。输完数,软件自动滚出来的那堆分录预览,一定要眯着眼逐条核对金额跟固定资产是不是对上号了。
- 凭证附件不能少:生成凭证前,麻溜儿把系统里的折旧计提明细表打出来。软件生成记账凭证后(一般是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贷:累计折旧),立马把这明细表附后头,笔一挥在凭证下方签上大名和时间,齐活儿!
这么一套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心里忒踏实。哪个领导哪天突然问:“诶,这设备提了多少折旧了?”直接翻凭证附的明细表,手指头一戳:“喏,月初刚提的,都在这儿了!”再也不用一头冷汗去翻系统历史记录或者扒拉一堆凭证了。
所以说,折旧分录看着简单,门道全在细节里。别学我当初光顾着敲键盘,把台账盯紧了、把明细表打印出来挂凭证屁股后头——这俩笨法子最管用!谁干谁知道,绝对少挨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