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得好好念叨念叨,昨天差点在季度报表上栽个大跟头。本来以为算个主营业务收入能有啥弯弯绕绕的,不就是把东西卖出去收了多少钱嘛拿计算器咔咔一顿按完事。结果被财务老张一通电话骂醒了,差点多缴了冤枉税!
瞎蒙的公式吃了亏
昨天上午,我正坐电脑前吭哧吭哧整理第三季度的业务流水。按我老习惯,主营业务收入嘛不就是开发票的钱加个总?我把这个季度开的发票金额全揪出来,三下五除二合计完,乐呵呵地填进了利润表模板那个“主营收入”大框框里。
结果老张电话过来核对数据,一听我报的数就急了:“老弟!你这季度的数不对!怎么比我这儿台账多出十来万?” 我当场就懵了:“不能?我这可全是正经发票金额,一笔笔对过的!”
- 我翻出账本给他念:“七月发票30万。”
- “八月发票35万。”
- “九月发票25万。”
- “这不正好90万嘛”
老张在电话那头叹气:“你那是认‘发票’不认‘钱’!你八月那35万发票里,有5万客户开了三个月的承兑汇票!钱根本没收回来,这季度报税可不能算进去!”
翻了手册才懂里头的门道
挂了电话赶紧把财务手册翻得哗哗响。才搞明白主营业务收入不等于开票金额!
- 月度/季度:得数实际到账的钱。手里攥着的汇票、没收上来的赊账,通通不算!公式是:现金+已到账银行卡的钱
- 年底算总账:那就是另一码事了,要按全年的票面金额汇总,管它钱到没到账!
赶紧照着老张说的改:把八月那5万汇票剃出来。九月份还有个客户月初付了15万订金但没开票,这钱老老实实加到本季收入里。
差点掉进去的坑
这么一倒腾,季度主营收入从90万变成了85万!表面看数字缩水了心里有点不得劲,可老张一句话点醒我:“你傻?你按90万报上去得多缴企业所得税!这5万明摆着银行都没见着影子,难道你要自己垫钱缴税?” 我这后背冷汗唰地下来了——差点真当冤大头!
现在总算明白了:平时月底、季度末就盯紧实际到手的钱。等年底关账盘点,再把这一年所有开的票(哪怕没收齐款的)加一起算总账。财务这碗饭,还真是处处有讲究,下次可不会犯傻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