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做项目分析的时候卡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儿了,翻了一堆破纸也没整明白。一咬牙干脆自己动手从头算,搞到半夜总算摸清了门道。今天就跟大伙唠唠我是咋折腾的。
第一步:翻箱倒柜找数据
大清早就把上市公司年报摊了满桌子。先扒拉债务成本,结果年报里根本没写实际利息率!气得我差点摔键盘。后来在"财务费用"那旮旯找到个利息支出数,再除以总债务,硬是挤出来个4.5%。
第二步:股权成本愁死人
这个可比债务麻烦多了。说什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又是无风险利率又是市场溢价的。无风险利率好弄,直接用的十年期国债3%;市场溢价查吐了也没个准数,抓了个券商研报里的6%凑合用。公司β系数更邪乎,同行业的三家公司算出来分别是0.8、1.2、1.5,干脆拍脑袋取了个平均值1.2。这么七拼八凑的:
- 3% + (1.2 × 6%) = 10.2%
第三步:资本结构撕日历
本来想着按上年末比例算就完事了,结果同事提醒得用市场价值。股权还好说,用总股数乘股价就行;债务这块彻底懵圈,年报里全是账面值。后来逮着财务小王问,才知道长期债得按发债公告里的到期收益率折现算。光这个就耗掉三杯咖啡,得出股权占比60%,债务40%.
第四步:税盾效应现原形
原来25%企业所得税还能这么用!债务成本直接打了个七五折:
- 税后债务成本 = 4.5% × (1-25%) = 3.375%
当时看到这个数字都乐出声了——这不就跟余额宝收益差不多嘛
第五步:摁计算器出奇迹
把前面捣鼓出来的数全塞进公式:
- 股权成本10.2% × 股权权重60% = 6.12%
- 税后债成本3.375% × 债务权重40% = 1.35%
- 最终WACC = 6.12% + 1.35% = 7.47%
敲完计算器自己都愣了三秒。就这破数,折腾我整整八小时!后来拿这个数去做投资决策,领导还夸算得专业,我后脖颈子直冒汗——那β系数可掺着水分!所以提醒各位,这模型最要命的根本不是计算,是那些拍脑袋的参数准不准。下次得带两包华子去找财务总监套数据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