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弄明白公司财报里那个损益表是啥玩意儿,说人话就是赚了还是赔了呗。正巧翻到财务部小张桌上的一叠纸,我直接抓过来开始梳理。
第一步:拆开收入这层纸
我盯着表格第一块,发现就是公司所有进账的钱。原来不只是卖货的钱!还有这些猫腻:
- 主业卖货赚的钱(比如我便利店卖泡面的钱)
- 副业赚外快(比如便利店角落彩票机抽成)
- 甚至别人欠我钱付的利息
我拿红笔哗哗圈起来,原来这些都算收入!难怪老板总说“流水不等于利润”,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
第二步:抠成本里的每一分钱
接着往下扒拉,看到“营业成本”这块差点窒息。上次我自掏腰包去批发市场进泡面,这笔钱就钉在这儿:
- 所有进货的开销(泡面批发价×100箱)
- 仓库租金(堆泡面那间屋的月租)
- 给理货大姐开的工资
更绝的是连水电费都算进去了!昨晚我嫌热多开了两小时空调,表格里这数字果然涨了——原来电表转的每一度都在吃利润。
第三步:剥开利润的洋葱皮
当我看到“营业利润”时以为结束了,结果后面还跟着一长串:
- 毛利(卖泡面收入 - 泡面进货价)
- 营业利润(毛利 - 房租水电工资)
- 利润总额(加上彩票机抽成这些杂项)
- 净利润(交给税局的保护费也扣掉了)
拿着计算器啪啪按,发现卖50箱泡面挣的钱,被七扣八扣只剩半箱的钱。昨天贪便宜多进的那批临期泡面,果然在“资产减值”里咬了我一口。
三分钟顿悟
摊着这张全是格子的纸,我突然开窍了:损益表就是个漏斗!从最上面哗倒进去的收入,经过层层筛漏——
✓ 成本筛掉原料钱
✓ 费用筛掉房租水电
✓ 税收再薅走一撮毛
剩在碗底的才是真利润。难怪上个月看到报表赚了5万,老板却说连换新空调的钱都没有。回家路上特地去便利店验证:买了2瓶水卖价6块,进货价4块半,车费倒贴5块——利润栏果断填了负三块五!
下次谁再跟我说“销售额暴涨”,我非得揪着他看成本栏不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