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做小买卖,最近接了个活计,客户要我帮签商业承兑汇票。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我们承诺将来给钱的一张凭证。刚接手时,我还挺得瑟,觉得简单,不就是定个时间给钱吗?结果头几回,期限老是出幺蛾子,买家嫌太短,卖家觉得太长,搞得两边都不开心。我自己也搞不懂为明明合同签好了,到银行那儿就卡壳。
开始动手查原因
被客户骂了几次后,我坐不住了。上周二,我就专门腾出一天,把过去的签票记录翻出来,一个一个对比。打开excel,一张张票翻来覆去地看。先是发现,有些票期限长,有些短得不像话。我琢磨着,这肯定有猫腻儿,不能光听别人瞎吹。
几个关键点跳出来了
仔细扒拉下来,我才明白,期限不是随便定的。买家和卖家的信任度特重要。有一次,买家是个小公司,名声不太以前拖欠过钱。那天我去签票,银行的人直接说:“这人信用差,谁给他长期限?顶多半年!”我当时就傻眼了,明明合同上写的一年,白纸黑字都没用。
另一个因素是钱的大小。大的金额听着风光,但风险太高。像上个月一单,涉及好几十万,买卖双方都急着成,但银行审了半天,就说:“钱太多,万一跑路了咋整?只能缩短期限到季度。”好家伙,本来计划一年,硬生生给压到仨月,害得我又得重改合同。
市场环境也掺和进来。经济好时,大家都松快些。前阵子,遇到经济波折期,买家生意亏本,卖家又着急回款。我去签票,结果期限直接被挤到两个月以下。感觉就像赶鸭子上架,乱成一锅粥。
- 信任问题:买家名声差,谁都怕拖延,期限自然短。不信你去打听几个老行家,个个都摇头,说新手不懂门道。
- 金额大小:钱多风险大,银行那边就胆小,期限指定短。一次处理几十万,期限从一年砍到仨月,弄得我头昏眼花。
- 市场冷暖:经济一差,大伙儿都怕倒闭,期限短得一塌糊涂,跟赶着投胎似的。
实际操作中的踩坑
搞明白这些后,我开始调整策略。前天刚有张新票,我提前摸清买家底细,查了查他们的付款记录,算靠谱的。再一看金额,不大不小,又赶上市场缓和期。我就跟银行说好话,把期限顶到一年整,这回顺利签下来了。回头想想,早注意这些点,省了多少冤枉路。
说实在的,这玩意儿跟玩拼图一样,零零碎碎的因素凑一起,就能毁掉整盘棋。有次忘了市场因素,光看合同,结果期限被强行调短,买家翻脸拒收,我差点赔了本钱。幸亏托朋友帮忙,硬着头皮改票才挽回。那次经历真让人搓火,感觉就像被忽悠一样。
现在每次签票前,我先问问自己:买家靠不靠谱?钱多不多?外边经济咋样?把这些点摸清,省心省力。别怕麻烦,提前多打听几句,不然真能栽在莫名其妙的地方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