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吉利是不是在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就有了博越产能不足的情况?
- 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底是亏还是赚?
-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在控制力上与印度塔塔收购了捷豹路虎一样吗?
- 沃尔沃曾经是非常有名的车?
- 中国汽车品牌吉利全球收购一些没落品牌汽车有什么实际意义?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吉利是不是在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就有了博越产能不足的情况?
吉利收购沃尔沃也不能说明吉利就很牛了,其实吉利的收购只是参与沃尔沃的股权而已,沃尔沃的技术是不会让给吉利的,所以吉利生产的汽车是没有沃尔沃那么的牛的,说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博越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看着是有那份道理,不过我认为更多的是吉利博越的质量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吉利急于搞好博越的质量,暂时先停产吧。
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底是亏还是赚?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绝对是双赢的结果。当然,对吉利来说肯定是大赚了。
自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性能及质量提高了一个很大的档次。这是吸收沃尔沃技术与自身投入研发提高技术的完美结合。不仅技术提高了,整个吉利品牌价值也提高了,外观家族化更时尚了。吉利成为了自主一哥。
沃尔沃汽车之前在福特底下一片衰败,转到吉利后,李书福投入资金,继续让其独立发展,只从战略层面指导。沃尔沃凤凰涅槃,扭亏为盈,重新换发出豪车品牌的光芒。
李书福的眼光与格局决定了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的未来更美好。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在控制力上与印度塔塔收购了捷豹路虎一样吗?
个人感觉是不一样的,感觉吉利在控制力上要强于塔塔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吉利有一款车叫博瑞,抛开我们看不见的不说,就看其造型,就和沃尔沃2010年展出的一款概念车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度。涟漪造型的中网,修长的车身,尾部掀背的造型。吉利能直接拿来用说明吉利对沃尔沃的控制力还是可以的,反观印度塔塔就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作品了。国产在进步,希望大家多支持国产。
沃尔沃曾经是非常有名的车?
沃尔沃是一家瑞典汽车制造商,曾经因其安全性和质量而声名大噪。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市场竞争加剧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沃尔沃遭遇了财务困境。
吉利是中国一家快速崛起的汽车制造商,通过收购沃尔沃,可以获得其先进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吉利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这次收购为沃尔沃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机会,同时赋予吉利更多国际化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汽车品牌吉利全球收购一些没落品牌汽车有什么实际意义?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排沙发——李书福,不懂的人嘲笑他····
当年收购沃尔沃,被形容为蛇吞象。
李书福这个人很有意思,当年他说了一句话,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沙发····被很多汽车人士嘲笑····
李书福,1963年出生,浙江台州人,是高中以后才改名的,不过高中没有毕业,之所以改名叫书福,因为当时说读书有福,但是李书福这个人可没有书生气息,相反他的杀伐决断,可是少有的,这也是老板必须的素质之一;
李书福,第一项工作是照相,自己攒一台相机去给满大街拍照,后来自己开过一个照相馆,同时由于他有高中知识,知道照相馆的显影液里面有溴化银,于是他便回收显影液,用硫化钠置换出来,这一点点知识,让他成为炼金士,赚到了第一桶金;
1983年,倒卖贵金属是投机倒把,所以,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做不下去了。
改革开放,遍地机会,1984年,李书福看到冰箱特别好卖,合伙生产一个冰箱的部件,蒸发器——这是李书福简历中的第一段工作经历。
随后越做越大,成立了北极星电冰箱厂,据说销售额达到了4000万,随后,电冰箱因为国家定点生产的政策,他这个厂长当了两年到头了,其实当时他可以去找个国企挂牌子,只是李书福不懂。
冰箱厂关门之后,李书福去深圳读了大学,又摸到了铝镁合金这条创业路,这门生意一直到今天都在,你查看吉利集团的信息中,会出现一个吉利装潢材料有限公司,今天都在营业,这也是吉利的前身,其实李书福生意很成功。
1992年,他摸到了房地产行业,投资海南房地产——结果亏得很严重,惨痛的经历让李书福感觉自己就是别搞投机了,太危险了,还是老老实实创业吧····
李书福的下个生意是摩托车,毕竟他觉得交通越来越重要,当年生产摩托也是需要牌照的,“华田摩托”,这次他聪明了,找了一个效益不太好的国有摩托车厂挂靠,别说作者华田摩托成为当地的霸主···
随后李书福开始造车,道理很简单——造汽车,太赚钱了
“吉利一号”汽车,奔驰的壳子,红旗的发动机,自己组装出来的,李书福拆了很多汽车,尤其是奔驰,当把所有的零件拆了一地之后,李书福得出一个结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排沙发;
如果一个人啥都不研究,说出这么一句话是无知,但是李书福拆过这么多车,得出这么一句话,这就是不是无知了,而是大道至简;我在2005年的时候,跟着亲戚在报废汽车厂生活一段时间,看着各种车辆拆解,我觉得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沙发·····没错!
随后李书福赌上全部身价,从一汽挖来工程师,根据94年的汽车政策,造车需要15亿资本,但是李书福只有一个亿,不过幸运的是李书福遇上了贵人,终于整到了汽车许可证
第一辆汽车,吉利豪情,其实和一汽夏利一模一样!
随后外观不太满意,后来请来意大利汽车设计师操刀,生产出美日,和吉利美人豹····
虽然售价十万,但是没怎么卖出去,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汽车的利润十分惊人,前面的豪情和美日已经让吉利赚到了不少钱。
但是在李书福看来,吉利这都是山寨,都是野路子,都是杂牌军行为,他李书福想走正规军的路子。
于是瞄准海外,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民营 放开了限制。
吉利第一个瞄准的是英国有名的汽车制造商锰铜,07年开始生产英国风格的汽车。
吉利英伦这一年,吉利学习丰田发动机终于毕业了——自己设计的CVVT发动机JL4G18正式投产,开始生产。这款发动机让吉利有了生产高端车型的能力。
吉利帝豪系列是吉利卖的最好的车,也是吉利从民营造车企业里面脱颖而出的企业。但是光有发动机不行,从发动机到哦四个轮子之间的变速箱,08年金融危机,老李抓住了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的DSI,就在DSI破产的当天,李书福上门了,吉利有了AT变速箱的技术,后来的6AT就是产自于此。
李书福其实很早以前都盯上了沃尔沃,那时候是2002年,当年他告诉员工,我们有一天要收购沃尔沃,并且和华晨汽车的老总说过,后者认为他在开玩笑。
但是李书福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北美汽车饱和严重,而福特还在扩张,因此抛售非核心资产是必然,那么沃尔沃就有可能,不得不说,李书福深有远见,2008年,福特的捷豹路虎被福特抛给了印度的塔塔。
李书福开始设法游说福特,当时福特根本没有吧吉利看在眼里,吉利游说瑞典政府,福特高层,谋划此局,吉利不是没有对手,最大对手是奇瑞;
60亿美元的天价,吉利全部资产才200亿人民币,但是吉利成功的拿到了资本的支持——那个时代的资本远没有今天这么野蛮。
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这是一场豪赌——李书福一辈子最大的赌局!
吉利拿出了自己的政策“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只学习技术,品牌泾渭分明,虽然吉利各项技术 越来越像沃尔沃,但是两者品牌独立。“沃人治沃”
收购完成后,吉利集团总共投入110亿美元,与沃尔沃研发新的汽车平台。后来,瑞典哥德堡的吉利中欧技术研究中心里,诞生了吉利与沃尔沃共研的CMA平台。
沃尔沃给吉利带来了什么?
在没有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吉利集团其实像一伙土匪,靠的是抄袭,打家劫舍。
而沃尔沃则是正规军,像一所军校,沃尔沃不缺技术,而是技术富矿,它缺的只是资金和市场。
举个简单的例子:
李书福说,咱们的汽车要好开,好看,好用
这里面的好开是个什么概念?什么样的车叫好开?以前是不知道的,以前只能做到能开。
但是沃尔沃有标准,例如转向参数,回馈参数,底盘参数,你只要这些参数达到了,汽车就是好开·····操控性都体现在那些参数上。
所以吉利后面产的汽车,对比之前有本质的提高;
同样,好看也是有技术参数标准的,你可以随便设计,但是符合这些参数,车就不难看;什么叫高级感?
吉利如同买回来一把尺子,用这把尺子作为标准去造车,造出的车错不了。
我在2013年研究吉利汽车,我研究的结果是吉利以后肯定会做大,只可惜吉利汽车的股份在港股上市,并且门槛比较高,我自己没有买,但是我朋友买了。朋友家里有钱,当时扔进大约十万块钱,整整拿了四年,这期间他忘了。
从4多拿到24,给我气的是捶胸顿足·····越有钱,越容易赚钱!
李书福是非常成功的老板:
我们总结出一个成功的老板的潜质:
第一,要有足够的经验,李书福是白手起家的,他做的任何生意都是有的放矢,都是由小入大,由易向难,这让他每一步生意都是挣钱的,李书福是个非常靠谱的人。
第二,炒房地产失败后,他认真做起实业,并且只在实业,自己的领域里面投机,只做技术投机——这是企业最正确的模式,大部分企业都失败在跨行业重大投机上。
只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在熟悉的领域里面并购。
第三,长远规划,长期目标,作为一个老板,时刻朝向自己的目标,吉利想收购沃尔沃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好多年的过程,他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对市场有着深刻的洞见,这才是老板的本事。
第四,外行领导内行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我做任何股票都要去研究上市公司,研究上市公司第一步就是研究老板,研究他们的创业史。
我其实研究过国产汽车很多老板,例如王传福,魏建军,他们的典型特制都是内行人····相比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的发展过程,你会感觉到他们的发展过程起伏很大,显得波澜壮阔感。他们典型的都是内行领导,这是一个特点。
而对比吉利汽车,你发现吉利似乎每一步都在豪赌,但是市场表现稳如老狗,甚至有平步青云的感受,谁能想到,当年生产豪情的那个小厂子,只用十年就成国产汽车的第一梯队。
外行领导内行,是一个正确的模式,领导者能够吸收不同的意见,少犯错误,而内行领导则容易听不进意见,领导一旦犯错误,那就是大错误。
根据李书福,曹德旺,王传福,魏建军,这几位身上都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我喜欢琢磨人,这几位身上最重要的特点——就两个字总结:靠谱;
我觉得即便他们当年不是走的现在的领域,在任何领域里面从那个时代开始,他们到今天都会成为巨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