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级会计这玩意儿,当年我也是啃了好久。一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我是咋一步步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的。
一、痛下决心,明确目标
我也是跟风,看周围同事都在考,想着自己也别落下。但光有这个念头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后来是真觉得工作上到了瓶颈,想往上走走,这中级证书就像个敲门砖。我先是痛下决心,告诉自己,这回必须拿下!目标明确了,动力才足嘛
二、摸索阶段,选择方向
刚开始,我买了全套教材,那叫一个厚,跟砖头似的。自己翻了两天,头都大了,感觉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说这时候我意识到,光靠自己瞎琢磨不行。
- 打听经验: 我找了几个已经考过的同事和朋友,请他们吃了顿饭,好好取了取经。他们给了我不少实在建议,比如哪科难,哪科需要多花时间。
- 了解科目特点: 我发现《中级会计实务》是大头,内容多,难度也最大。很多人都建议先啃这块硬骨头。财务管理计算多,经济法要背的东西多。心里大概有个谱了。
三、制定计划,逐步攻克
光有方向还不行,得有具体的行动计划。我那时候也是个上班狗,白天搬砖,晚上挑灯夜读。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
第一步:打基础,跟课程。
我报了个网课,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选择网课的好处是时间灵活,听不懂的可以反复听。我先把三本书的基础班课程过了一遍。这一遍不求完全记住,但求理解,知道这门课大概讲了些重点在哪里。
第二步:啃教材,做笔记。
听完一轮课,我对知识点有了个大概印象。然后我就开始啃教材,对着老师讲的重点,仔仔细细看书。看书的时候,我习惯拿支笔,边看边划,重要的定义、公式都标出来。看完一章,我会合上书,自己回忆一下这章讲了然后用自己的话把重点整理成笔记。这笔记不用多漂亮,自己能看懂就行,主要是加深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主攻实务,带动
我当时一上来,就奔着《中级会计实务》去的。都说这块最难、分也最多,拿下它,后面心里就有底了。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实务上,每天保证至少2-3小时的学习时间。实务很多章节是相通的,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这些,理解透了,对财务管理的一些概念也有帮助。
四、强化练习,查漏补缺
光看书、听课不行,脑子会了,手不会。我就开始疯狂刷题,那真是昏天暗地,感觉做的题目比我吃的米都多。
- 章节练习: 学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练习题。做题能帮我检验学习效果,看看哪些地方没掌握
- 模拟题和历年真题: 等基础打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做套题。特别是历年真题,这个太重要了!能帮你把握考试的难度、出题的思路和高频考点。我当时把近五年的真题都做了两三遍。
- 错题本: 错题本这东西,一开始我觉得麻烦,后来发现真是宝藏。把错的题目,尤其是那些反复错的,抄下来,写上为啥错,正确的思路是考前翻翻错题本,比看一整章书都管用。
我还记得当时做《财务管理》,公式一大堆,一开始老是记混。我就把重要的公式抄在一个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瞅瞅,跟看武功秘籍似的。
五、调整心态,坚持到底
备考是个漫长的过程,中间肯定会有想放弃的时候。我也有过好几次,觉得太难了,不想学了。这时候就得自己给自己打气。
找到学习伙伴: 我跟几个一起备考的同事建了个小群,平时互相鼓励,讨论问题。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好很多。
劳逸结合: 学不进去的时候,我不会硬逼自己。出去跑跑步,或者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回来再学,效率反而更高。
抓住高频考点: 后来我学聪明了,不能啥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开始琢磨历年真题,把那些年年考、反复考的重点给圈出来,这些才是我的主攻方向,其他那些犄角旮旯的,就大概看看,别死磕。这就是所谓的“80/20法则”,把劲儿使在刀刃上。
六、成功上岸,回顾总结
成绩出来的时候,看到“通过”两个字,真是长舒一口气。回想整个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方法。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还有就是一定要做题,不做题光看书,等于纸上谈兵。
我现在也经常跟想考中级的朋友说,这玩意儿不难,但也不简单,关键是你要肯花时间,找对方法,然后死磕到底。别怕难,一步一个脚印走,总能到终点。
这就是我当年考中级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希望能给正在备考或者准备备考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加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