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借贷记账法”里的“借方表示”,我可得好好说道说道我自个儿琢磨的过程。这“借方”、“贷方”俩字儿,真能把我给绕晕了,感觉就不是给咱普通人设计的,神神秘秘的。
我记得那会儿,刚想自己捣鼓点小买卖,想着得记个账,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一上来就被这“借借贷贷”给干蒙了。字典里查“借”,那不就是借钱、借东西嘛可放到账本里,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后来我琢磨了半天,还碰了不少壁,才慢慢摸索出点门道。关键是,你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那个“借”字。 它更像是个符号,一个标记,告诉你钱或者东西往哪边儿去了,或者说哪类型的账户增加了,哪类型的减少了。
就拿“借方”来说,我一开始老以为“借方”登记了,就一定是我欠别人钱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比如,我手里的现金多了,或者银行存款增加了,这些在账本上,就是要记在“借方”的。你看,这钱明明是我的,是我增加的,反而记“借”?当时我就想,这不反直觉嘛
我后来是这么给自己解释通的,可能不太专业,但管用:
- 对于我拥有的东西(比如现金、银行存款、我买的设备啥的): 这些玩意儿要是增加了,就往“借方”记。比如说,我卖了货,收到了钱,银行存款就多了,那银行存款这个账户的“借方”就记上一笔增加的数。
- 对于我花出去的钱(比如房租、水电费、买材料的成本): 这些开销要是发生了,或者说增加了,也往“借方”记。你听着可能更怪了,花钱了,怎么还“借”?我是这么想的,这些“费用”项目,它本身就是个“支出”的性质,这个“支出”发生了、增加了,就用“借方”来表示。比如我交了电费,那么“电费支出”这个项目就增加了,记在借方。
我慢慢总结出来一个土办法,就是“资产增加记借方,费用增加也记借方”。这么一来,我就不那么迷糊了。我不再去纠结那个“借”字到底是借出还是借入,我就看账户的性质:是我的家当(资产)?还是我付出去的开销(费用)?只要是这两样增加了,我就往“借方”招呼。
举个我当时实践的例子。我进了一批货,花了钱,这批货就成了我的“存货”(也是我的东西,算资产),那“存货”这个账户的“借方”就增加;我的银行存款付了钱,减少了,那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就记一笔(贷方通常跟借方反着来,表示资产减少或者负债、收入增加,今天先不多说这个)。后来我把货卖出去了,收到了钱,银行存款增加了,那银行存款的“借方”又记一笔增加。
这么一折腾,我发现这“借方”没那么可怕。它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告诉你某些类型的账户是怎么记录“增加”的。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并且在实际中多用几次,把各种情况都对应上,慢慢就顺了。
现在我看一些简单的财务报表,或者自己记个流水账,心里就有谱多了。虽然咱不是专业的会计,但搞明白了这个“借方”到底在说确实感觉自己对钱怎么流动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是两眼一抹黑,听天由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