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我来跟大家唠唠这个“福利费计提分录”是咋回事儿,这玩意儿不复杂,但新手有时候容易搞混。我,也是从小白过来的,今天就把我平时咋做的,跟大家说道说道。
为啥要计提这玩意儿?
得明白,为啥要有“计提”这么个动作。你想,公司给员工的福利,比如过节发点东西、搞个聚餐啥的,这些钱总不能等到真花出去了才记账?那样的话,可能这个月花得多,账上费用就特高,下个月没花,费用就特低,利润表看起来就忽高忽低的,不真实。咱们会计上讲究个权责发生制,就是说,这个费用是属于哪个期间的,就应该记在哪个期间,不管你钱花没花出去。福利费也一样,它是跟着工资走的,这个月员工给你干活了,你就得认这笔福利费用,所以要先“计提”出来。
我平时咋操作的?
我自个儿平时操作的时候,一般是月底结账前,把这个月该提的福利费算出来。这计算依据嘛各家公司可能不太一样。有的公司是按工资总额的一个固定比例来提,比如行业里常说的14%(这14%以前跟税务申报关系比较大,现在会计处理上主要还是看公司自己的预算和实际情况)。也有的公司可能就是根据年度预算,平均摊到每个月。
第一步:算数!
比如,我们公司这个月工资总额是10万块,我们内部规定按10%提福利费(这只是举个例子哈,具体比例得看你们公司政策),那我这个月就要计提1万块的福利费。
第二步:做分录!
数算出来了,就该做分录了。这分录也挺固定的:
- 借方:看这福利是给谁的。
- 要是给车间生产工人的,那就进 生产成本 - 福利费。
- 要是给行政管理人员的,比如办公室的,那就进 管理费用 - 福利费。
- 要是给销售人员的,那就进 销售费用 - 福利费。
- 有的公司可能还有什么研发人员,那就对应进 研发支出 - 福利费 (如果资本化不了,也是进管理费用)。
- 贷方:统一进 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
举个例子,假设我这1万块福利费,5000是管理部门的,3000是销售部门的,2000是生产车间的。那我这笔分录就是:
借:管理费用 - 福利费 5000
借:销售费用 - 福利费 3000
借:生产成本 - 福利费 2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 10000
这么一做,这个月的费用就确认了,同时也形成了一笔负债,意思就是公司欠着员工这笔福利费,早晚是要花出去的。
实际发生福利支出的时候咋办?
等到公司真给员工发福利了,比如中秋节买月饼花了3000块,直接从银行付的。那这笔账就从咱们之前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里出。分录就是:
借: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 3000
贷:银行存款 (或者库存现金,看你咋付的) 3000
这样一来,“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这个科目余额就减少了,表示我们还了这部分“债”。
有啥要注意的?
我刚开始做的时候,也犯过迷糊。有时候会把计提和实际支付搞混,或者把税法上的扣除标准跟会计上的计提标准划等号。会计上计提多少,主要是根据公司自己的情况和权责发生制来的,尽可能准确反映当期费用。税务上让不让你在税前扣那么多,那是另一回事,年底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候再调整就行了。
还有就是,这个“应付职工薪酬 - 福利费”科目,月末可能会有余额,也可能没有。比如你计提了1万,实际花了8千,那月末就还剩2千的贷方余额,表示还欠着福利没发。如果下个月你又计提了1万,但实际花了1万3(用了上个月剩的),那这个科目也可能出现借方余额,不过一般还是贷方余额比较常见,表示公司预留的福利还没用完。
基本上,我平时就是这么一套流程下来的。把这些理顺了,福利费这块的账务处理就没啥大问题了。希望我这点经验对大家有点用处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