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税的事儿,特别是那个啥“超额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我跟你说,脑袋都大了。自己捣鼓明白了之后,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所以今天就把我当时咋琢磨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最初的困惑:这税咋扣的?
记得那会儿刚上班没多久,发了笔奖金,看着到手数字,咋跟我自己估摸的不一样?扣了不少!我就纳闷了,这税到底是咋算的?问了问周围的老同事,有的说得云里雾里,有的直接说:“嗨,反正国家规定,扣了就扣了呗!” 就喜欢刨根问底,不搞明白心里不踏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始研究超额累进税率
没办法,我就自己开始捣鼓。先是上网查,然后看各种解读。最先搞明白的是咱们个人所得税常用的那个,叫“超额累进税率”。
这“超额累进”,说白了就是,你赚的钱,不是整个都按一个税率算。它给你分了好几个档,比如:
- 3000块钱以下的,税率可能是3%(打个比方,具体税率得看国家最新规定);
- 超过3000到12000这部分的,税率可能就提到10%;
- 再往上,超过12000到25000这部分的,税率可能又涨到20%。
看明白没?就是把你的收入切成好几段,每一段用对应那一段的税率去算,再把各段算出来的税钱加一块儿,就是你总共要交的税。
我当时就拿自己的工资条对着算。比如我那个月应纳税所得额(就是扣除了社保公积金、专项附加扣除啥的之后剩下的钱)是15000块。按照上面我瞎编的那个分档:
头3000块,适用3%税率,那这部分交税:3000 × 3% = 90块。
然后是超过3000到12000这部分,也就是12000 - 3000 = 9000块。这9000块适用10%的税率,那这部分交税:9000 × 10% = 900块。
是超过12000的部分,我总共是15000,所以这部分是15000 - 12000 = 3000块。这3000块适用20%的税率,那这部分交税:3000 × 20% = 600块。
这么一算,总共要交的税就是:90 + 900 + 600 = 1590块。这么一分段算,跟我工资条上扣的就对上了!当时那个激动,总算没白费劲。
速算扣除数:让计算变简单
后来我又琢磨,每次都这么一段段算,也太费劲了。然后就发现了那个“速算扣除数”的宝贝!这玩意儿就是为了简化计算的。简单说,就是你直接用你全部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你所在的那个最高档次的税率,然后再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就是速算扣除数),得出来的结果跟你分段算是一样的。
比如还是上面那个例子,15000的应纳税所得额,它落在了“超过12000到25000”这一档,适用20%的税率。这一档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这也是国家规定好的,我还是瞎编一个哈)假设是1010。那么计算就变成了:15000 × 20% - 1010 = 3000 - 1010 = 1990块。(跟我上面分段算的1590对不上,因为我这速算扣除数是瞎编的,但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实际的速算扣除数是精确匹配的)。有了这个,确实方便多了!
那“超率累进税率”又是
搞明白了“超额累进”,我就想知道“超率累进税率”又是这个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平时咱们个人接触的比较少。它跟“超额累进”有点像,也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税率。
主要的区别感觉在于,超额累进是“按超过部分分别适用税率”,而超率累进,听着更像是“整个数额适用其所在档次的税率”,但有些复杂的税种比如土地增值税,它也是分级距,超过一定增值率的部分,就用更高一级的税率。这个我没具体算过实际案例,因为平时确实用不上。感觉上这个“超率”更强调的是“税率本身是累进的”,当你的计税依据达到了某个级别,可能整个就适用一个更高的税率,或者说它计算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不过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日常来说,把“超额累进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这两个核心概念吃透,基本上就能看懂自己的工资条,明白自己的个税是咋回事了。至于“超率累进”,感觉更多是某些特定税种,比如企业层面或者特定资产交易时才会碰到的,对我个人而言,了解一下概念就差不多了。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感受
这回自己动手研究税率计算的过程,虽然一开始有点懵,但一步步拆解下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核心就是理解“分段计税”这个概念。搞明白了这些,心里就有数了,看工资条也明白了,自己也能大概估摸个税了。不再是稀里糊涂被扣钱,这种感觉还是挺好的。希望我这点儿捣鼓的经验,对大家有点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