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双倍余额递减法”这玩意儿的计算过程。这方法听着好像挺唬人,掰开揉碎了看,也就那么回事儿,主要是前期折旧多点,后面少点,跟咱们平时用东西一个道理,新的用得狠,旧的就慢慢悠着来了。
咱们先设定个场景
我这儿就拿个最常见的例子来说事儿。比如说,我公司买了台机器,花了100块钱(为了方便计算,咱就用整数)。这机器,估计能用个5年,用到估计还能卖个4块钱的废铁价,这就是所谓的预计净残值。现在老板让我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算算每年这机器折旧多少钱。
动手开算
拿到这活儿,我第一步先得搞明白这“双倍余额”是个就是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直线法每年折旧率是 1 / 预计使用年限。这机器用5年,那直线法就是 1 / 5 = 20%。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年折旧率就是 20% × 2 = 40%。这个数记住了,后面要一直用,直到两年调整。
好了,开整:
第一年:
年初这机器值100块。折旧额就是 100 × 40% = 40块。
年底机器还值 100 - 40 = 60块。
第二年:
年初机器值60块(就是上一年的年底价值)。折旧额就是 60 × 40% = 24块。
年底机器还值 60 - 24 = 36块。
第三年:
年初机器值36块。折旧额就是 36 × 40% = 14.4块。
年底机器还值 36 - 14.4 = 21.6块。
关键的来了,两年!
按照规矩,双倍余额递减法到了两年,就不能再傻乎乎地乘以那个40%了。为啥?因为如果一直乘下去,可能折旧完剩下的钱跟咱们预估的4块钱净残值对不上,要么多了要么少了,账就乱了。
从倒数第二年开始,也就是第四年,我们要换个算法。具体咋弄?就是用(倒数第二年年初的固定资产净值 - 预计净残值)÷ 剩余使用年限(这里是2年)。这种方法就变成了直线法了。
第四年:
第三年年底机器还值21.6块,这就是第四年年初的价值。预计净残值是4块。
从第四年开始,每年折旧额 = (21.6 - 4) ÷ 2 = 17.6 ÷ 2 = 8.8块。
第四年折旧了8.8块,年底机器还值 21.6 - 8.8 = 12.8块。
第五年:
第五年折旧额跟第四年一样,也是8.8块。
年底机器还值 12.8 - 8.8 = 4块。
看,正好等于咱们一开始预估的净残值4块钱!完美!
我自己的小总结
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我也犯迷糊,特别是两年的转换。我记得有一次算一个资产,我就一路40%乘到底,结果算出来净残值跟预期的差老远,当时还纳闷。后来仔细看了书,又问了问老会计,才明白这个“两年改直线法”的窍门。
就是:
- 先算年折旧率: 2 ÷ 预计使用年限。
- 前几年:每年年初净值 × 年折旧率。
- 两年:(倒数第二年年初净值 - 预计净残值)÷ 2。
这么一捋,是不是就清晰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自己动手算一遍,比看再多理论都管用。我就是这么一步步把这“双倍余额递减法”给啃下来的。希望我这点小经验,能帮到也在琢磨这个算法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