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抽屉找东西,突然掉出来一摞皱巴巴的会计实务真题卷子,差点砸到脚。看着这些被我翻烂的纸,想起去年备考那会儿的事了。
一开始我也摸不着头脑
去年刚决定考初级会计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教材那么厚,报的网课老师讲得是挺溜,但一做题就傻眼。买的模拟题刷一套错一半,感觉白瞎了功夫,人都蔫儿了。
碰巧捞到“救命稻草”
后来有天下班,在地铁上刷手机,看见个考过的老哥发经验贴,说什么“真题刷三遍,考场乐开颜”。我当时心里嘀咕:“真题?不就是老古董嘛能有啥用?”。想着反正也快没招了,死马当活马医呗,第二天跑新华书店拎回来一本近五年的实务真题集。
真动起手来发现门道不少
翻开第一套题,硬着头皮做。过程那叫一个惨烈,单选多选一片飘红。不过这回我没光哭,专门搞了个错题本,逼自己干三件事:
- 把题当“镜子”照:对着答案仔仔细细看,发现老是栽在“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这块儿,每次算到这就发懵。原来我压根没真吃透这块骨头!
- 摸透出题人的脾气:连着刷了几年题后发现,计算题特别爱揪着“存货成本”和“利润分配”来回折腾,选择题老拿“会计科目归属”挖坑。这帮出题老师花样就那几套,时间一长,瞅着题开头我就大概知道后面要耍啥花枪了。
- 当成“考场排练”:考前半个月,我定了个闹钟,掐表按考试时间做真题卷。头两次手忙脚乱,一道大题差点空着,第三次开始才慢慢找到节奏,做题像开了倍速。
做过的卷子一本比一本花,红笔、蓝笔、荧光笔画得亲妈都认不出。错题本密密麻麻粘着裁下来的题目和注解,没事就掏出来翻,坐公交也瞄两眼。
考场上差点乐出声
真坐到考场那天,一看发下来的卷子,好家伙!至少十几道题瞅着眼熟,题型、坑点跟我真题卷上反复蹂躏过的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道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大题,数字都没换!差点没绷住笑出来,硬生生憋回去,结果监考老师还多瞪了我一眼。
考完出成绩,实务愣是擦着线过了。后怕,要是没把这堆“老古董”当回事,估计又得多交一次报名费。所以说,真题这玩意儿,看着像过时的废纸,嚼起来才知道是救命的甘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