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早上,我翻开账簿准备处理一个新合同,老板说这个活亏大了,得赶紧做分录。一开始我压根儿没当回事,想着就按老办法填几个数就完事儿,结果愣是把自己坑进去了。
我先摸出合同文件,瞟了几眼成本和收益数字。手一抖,在账本上瞎划了几笔:成本写高了,收益又估得贼多。心里美滋滋觉着搞定了,结果没几天,财务报告出来一瞅,亏损额儿怎么比实际多出一大截?我这脑子嗡嗡响,赶紧翻回去看。
发现的第一类错误:成本乱塞我重新扒拉合同细节,这才醒过神来。原来我把一些不该算成本的钱也堆进去了,比方说运输费啥的,根本不是合同里的部分。心里暗骂自己手滑,就图快省事儿,结果亏空撑大了。
接着发现第二类错误:收益胡猜又查了几遍账目,发现收益这一块问题更大。当时我拍脑袋预估客户付款时间,觉着对方肯定按时给钱,所以分录提前写了收益。可现实是人家老拖欠,根本没到账。这下账本和实际对不上,亏损越滚越狠。
我急得直挠头,赶紧找老会计讨教。那姐们儿笑着吐槽:"你这手潮,净犯常识毛病。"她一针见血点出亏损合同分录老有人栽的坑:
- 成本瞎堆,不该算的硬塞;
- 收益早写,钱没到就充胖子;
- 时间点乱填,合同阶段瞎对应。
听完后我仔细复盘。合同分几个阶段执行,我之前一股脑儿把成本和收益塞到同一个月份。结果对账时亏空爆棚,分在不同月份处理才对。
开始修正操作了。我静下心重头捋:
我翻合同重新扒拉每笔费用,只留合同相关部分。不该算的运输费全踢出去,在账本上划掉重写。这一步耗时半天,但数字一下子缩水不少,亏损立马变小了。
第二类修正:收益确认接着对付收益那块儿。我改掉猜数的毛病,硬等客户钱到账才记分录。钱不来,账不上!这下账本真实多了,不玩虚的。
第三类修正:分阶段对应搞定时间点。合同分季度执行,我就把成本和收益拆开对应到各月份分录。不再一锅炖了,该在季度初成本,季度末收益,一点点填。
折腾了整整两天后,账本终于清爽了。亏损额儿跟实际合同情况对得严丝合缝。老板一看报告,点头夸了句:"这回没瞎整。"心里石头落了地,以后做这类活儿肯定不能再图快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