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对账对到头大,翻着上个月超支的生产报表直皱眉,突然就琢磨起车间主任老提的"标准成本"到底靠不靠谱。以前总觉得这词儿虚得很,跟实际花销根本对不上号,但看着连续三个月超支的原料费用,还是咬牙决定把这玩意儿搞明白。
第二天直接杀进财务部找资料,厚着脸皮把积灰的成本管理手册全搬回工位。翻到"标准成本"那章差点懵圈——好家伙,光分类就冒出四种!为了不让自己被绕晕,干脆掏出笔记本一条条拆解:
- 理想型标准:手册里写得跟童话似的,什么"最优生产状态""零浪费",实际干过车间的都知道机器总会故障,原料难免有次品
- 历史型标准:这倒是实在,直接拿去年的数据当尺子。可去年疫情停产两个月,这尺子量今年准得翘脚
- 基础型标准:财务小妹说这套十几年没变过,螺丝价格还按五毛钱算,现在菜场白菜都涨到三块了
- 现实型标准:看到这条眼睛突然亮了——允许设备有合理故障率、算上进料损耗浮动,连工人午休喝杯茶的时间都给算进去了
中午抓着便当盒蹲在车间走廊,看工人修设备耽搁了半小时,脑子里立刻蹦出那本手册的话:"现实标准要容纳可预见的延误"。下午直接冲进厂长办公室,把四种标准摊在桌上硬刚:"理想标准让工人觉得指标永远完不成,历史标准被异常数据拖垮,基础标准跟物价脱节——咱能不能试试现实标准?"
磨破嘴皮子才拿到三个月试用期。动手那周天天泡在产线记时:老王换模具平均耗时47分钟,上料损耗率卡在3%最合理,甚至测出夏天下午车间温度升到35°C时流水线会慢12%。把这些鸡零狗碎全塞进新标准里,月底对账时财务都惊了——原料支出误差从原来的18%缩到5%,厂长拍着我肩膀说:"早知道该让你管成本!"
所以为啥死磕现实型标准?上次在超市买排骨就琢磨明白了:理想标准是"排骨必须纯瘦无骨",历史标准是"去年排骨价15块",基础标准是"三年前促销价8块",而现实标准是"今早菜场前排长队那摊卖23块还带点肥膘"——过日子的人,谁不是捏着带肥膘的排骨算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