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资本公积”这东西。不是要掉书袋,就是讲讲我自个儿碰到的事儿,琢磨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
记得几年前,我跟几个哥们儿合伙搞的小公司,拉来了第一笔像样点的投资。当时那个兴奋,感觉终于鸟枪换炮了。投资款一到账,会计老李就过来跟我说账务处理的事。他说,你看,投资人投了这么多钱,但按咱们注册时定的那个每股多少钱算,计入“实收资本”或者说“股本”的只有一部分。
我当时就有点懵,问老李:“那多出来的钱?跑哪儿去了?是不是就能随便花了?”
老李推了推眼镜,挺耐心地解释:“那部分多出来的钱,叫‘股本溢价’,会计上要放进一个叫‘资本公积’的科目里。这钱,性质上还是股东投进来的,归公司所有,但跟你挣的利润不一样,不能随便分红,也不能直接拿去发工资、买设备。”
说白了,这“资本公积”就像是公司的一个“储备金库”。钱是进来了,也确实增强了公司的底气,但它有特定的规矩。
我接着问:“那这‘储备金库’里的钱,到底能干啥用?”
老李告诉我,最常见的用途就是“转增资本”。
捣鼓“转增资本”
啥叫“转增资本”?就是把资本公积里的钱,按规定程序,转到“实收资本”或“股本”里去。
- 为啥要转?有时候是业务需要。比如我们要去投标一个大项目,对方要求注册资本达到一定门槛,我们不够咋办?如果资本公积里有钱,就可以考虑转一部分过去,把注册资本的数额做大,满足投标资格。
- 还有?就是让公司账面上更好看。注册资本大了,显得公司实力更强,跟银行贷款、跟上下游谈合作,可能都更有底气一点。
- 怎么操作?这就得走流程了,开股东会决议,然后去工商变更登记等等,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老李强调,这过程主要是数字在报表上的调整,公司的总资产、总净资产没变,就是内部结构调整了一下。
除了转增资本,资本公积还有个作用,就是让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厚实”。
你想,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那块,除了实收资本、未分配利润,还有个大块头“资本公积”在那儿撑着,整个公司的净资产就显得比较多,资产负债率相应就可能低一些,看起来更稳健。
我们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那笔投资带来的资本公积,大部分时间就静静地躺在账上。它确实让我们的财务报表好看了不少,后来有次跟银行谈一笔小额贷款,我感觉对方看我们报表时,那个“资本公积”的数字还是起了点正面作用的,至少显得我们不是个皮包公司。
至于“转增资本”,我们讨论过几次,特别是有一次想争取一个政府补贴项目,对注册资本有点要求。但后来算了算,转增的手续也挺麻烦,而且当时那个项目我们优先级不高,就没实际去操作。
在我这儿的实践体会就是:
资本公积主要是因为股东投入的钱超过了注册资本那部分形成的,它增加了公司的净资产,让公司底子显得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按规定转增资本,把注册资本做大,应付一些特定场合的需求。虽然不能直接当利润花,但它确实是公司实力的一个体现。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希望能帮大家更形象地理解这“资本公积”是个啥玩意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