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财务狗们最头疼的除了催款,估计就是各种账务调整了。特别是有些事情,它不是当年的,是去年甚至更早的,处理起来就更得小心。我就碰上一个跨年已认证进项税额转出的事儿,折腾了我好一阵,今天就来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我是咋弄的。
事情的起因
话说那是去年,公司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当时想着肯定是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所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财务小张(对,就是我还没接手前的那个)就麻利地给认证抵扣了进项税。这操作本身没毛病,大家都这么干。
结果到了今年,在盘点和梳理业务的时候发现,这批原材料里头有一小部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市场变化产品下线了,或者样品测试损坏了,最终没用在原先计划的应税项目上,反而是被挪作他用,比如直接报废处理了,或者更常见的,拿去搞了集体福利,或者用于了简易计税项目、免税项目这些不能抵扣进项税的地方。
这下问题就来了。去年已经认证抵扣了,今年实际用途变了,变成了不得抵扣的情形,那之前抵扣的进项税就得给它转出来。因为是跨年的事儿,处理起来就比当年的稍微麻烦一点点。
我的处理步骤
一开始我也有点懵,毕竟跨年了,去年的账都结了,报表也报了。我赶紧翻了翻相关的规定,又请教了几个老会计,总算把思路理顺了。
第一步:确认转出金额和原因这个是基础。我先是让库管和相关部门把这批改变用途的原材料数量、金额给核实清楚了。然后根据这些原始单据,计算出需要转出的进项税额到底是多少。比如,那批原材料里有1万块钱(不含税)的用作了员工福利,税率13%,那就要转出1300块的进项税。
因为是去年的事情影响到了今年的发现,所以不能直接调整今年的成本费用那么简单,它会影响到以前年度的损益。我用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
我当时做的分录是这样的:
-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00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300
为啥这么做?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因为这笔进项税原本在去年是减少了我们应交的增值税,相当于少确认了一笔费用或成本(因为如果不能抵扣,这笔税就该进成本或费用)。现在转出来,等于去年的利润实际上是虚增了,所以要通过这个科目来调整,减少以前年度的利润。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这个没啥说的,就是标准的进项税转出,表示我们之前抵扣的这部分要还回去,增加了本期应交的增值税。
第三步:调整利润分配“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只是个过渡科目,在期末或者调整事项处理完毕后,它的余额是要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这样才能最终修正资产负债表里的未分配利润数。
接着我又补了一笔分录:
-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00
-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00
这样一来,这笔跨年进项税转出的账务处理就算基本完成了。对当期的影响就是应交增值税增加了,同时对留存收益也做了相应的追溯调整。
做完分录还不算完。这笔转出的进项税,在下个月申报增值税的时候,要填在申报表的相应栏次,比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的“进项税额转出额”部分。然后当期应纳税额自然就增加了,按时足额把税款交上去就OK了。
一点小体会
整个过程下来,感觉关键就是要搞清楚两点:
- 一是用途的改变:明确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原先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现在不能抵扣了,是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了,还是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了等等。
- 二是跨年的影响:既然是去年的事情,对利润的影响就要追溯调整到去年,所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就派上大用场了。不能简单粗暴地计入当期损益,不然会影响当期利润的准确性。
还有就是,原始凭证一定要收集比如改变用途的内部审批单、领用单这些,万一税务局来检查,也好有据可查。
我这只是我碰到的一个实际情况,可能每家公司具体细节上会有点不一样,但大体的处理思路应该是差不多的。分享出来给大家伙儿提个醒,年底了,多检查检查,别落下这种跨年的调整,不然以后更麻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