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资本积累,一开始我也不懂啥大道理,就是觉得手里得有点东西,不能一直给人打工,赚点死工资。
刚出来混那会儿,真就是月光族,每个月工资发下来,交完房租水电,吃吃喝喝,再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基本就没了。看着银行卡里那点可怜的数字,心里就发慌。
后来琢磨着,老这样不行,万一有点啥事,比如生个病或者家里急用钱,那不就抓瞎了?得想办法让钱能生点钱,哪怕慢点也行。那时候看网上说啥理财投资,听着都悬乎,感觉都是给有钱人准备的。
第一步,就是硬省。
- 能自己做饭就不外面吃,外卖也少点。
- 没必要的衣服鞋子不买,电子产品够用就行,不追新。
- KTV、酒什么的,能不去就不去,找点便宜的乐子,比如跑跑步、看看免费电影。
就这么一点点抠,每个月硬是能挤出来几百块,后来慢慢多点,能攒下一两千。
攒下点钱,干嘛?放银行里利息太低,感觉钱在贬值。那时候胆子小,也不懂,就试着买了点基金,那种风险最低的货币基金,收益不高,但至少比活期强点。这就是我理解的最原始的“把钱再投进去”了。
过程挺枯燥的
后来稍微懂了点,开始接触一些别的。比如跟着别人学着买了点股票,结果一进去就被套牢了,亏了不少,那段时间心情差到爆,觉得这玩意儿真不是普通人能玩的。
也尝试过做点小生意,在网上倒腾点小东西卖,进货、拍照、上架、跟人聊、发快递,累得跟狗一样,赚的钱也就够个辛苦费。有时候还遇到奇葩买家,退货扯皮,搞得心力交瘁。
关键是啥?就是没放弃。
亏了钱,就当交学费了,下次小心点。做小生意不顺利,就总结经验,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主业工作也没落下,还得靠它吃饭,而且也指望工资能多点,这样“本钱”才能多点。
慢慢地,我发现不能瞎搞,得找自己稍微懂一点,或者风险可控点的事。比如,我发现我对某个领域的产品特别熟,就开始琢磨能不能利用这个信息差做点事。或者,把之前瞎买股票亏钱的经验,用到基金定投上,选个靠谱点的指数基金,长期拿着,不管短期涨跌,就当强制储蓄了。
这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赚来的钱(不管是工资省下的,还是小打小闹赚到的),拿出一部分,再投入到能“可能”产生更多钱的地方去。这部分钱不能是影响生活的钱,得是“闲钱”。
记得那时候在一家小公司,老板天天换新车,没事就去国外旅游,我们吭哧吭哧干活,工资也就那样,年终奖看他心情。那时候就觉得,光靠给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拿一小部分,太被动了。手里得有点自己的“本钱”,哪怕不多,但它是属于你自己的,能给你带来额外收入,或者至少让你心里有点底气。
也不能说多有钱,跟那些大佬比差远了。但确实感觉踏实多了,至少不用为下个月的房租发愁,遇到点小事也能扛得住。这个“积累”的过程还在继续,可能一辈子都得这么干。这玩意儿,没啥捷径,就是开源节流,然后把“节”下来的“流”,想办法让它汇成一条小溪,再慢慢变大。就是一点点磨,一点点攒,让自己的“底子”厚实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