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季度过去了,躲不过的季度报表又得提上日程了。每次到这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手头一堆事儿还没捋顺,报表就得交了。
第一步:准备工作,把家伙什都找齐
做报表嘛总不能空着手。我一般先定定神,想想这个季度都要出哪些东西。基本上雷打不动的就是那老三样:
- 资产负债表
- 利润表 (也有叫损益表的)
- 现金流量表
有时候根据老板或者其他部门的要求,可能还得加点别的明细,但核心就是这仨。然后就是翻日历,看看交表的截止日期,一般都是下个月15号左右,心里得有个数,别拖到手忙脚乱。
第二步:扒数据,这是个体力活
准备工作做完,就该正式动手了。这步最关键,也最烦人。就是要把这三个月所有的经营数据都给捞出来。我得登录我们那个财务软件系统,把各种科目余额、发生额都导出来。光有系统里的还不够,银行流水也得拉出来,一笔笔对账,确保账上的钱和银行的钱能对上。
还有像销售记录、采购成本、费用报销单、工资表、固定资产折旧这些,都得归拢到一起。这个过程就是吭哧吭哧地汇总、核对,有时候一两个数字对不上,就得翻凭证翻半天,挺熬人的。
第三步:填表,把数字填到格子里
数据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填表了。
我习惯先做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加老板的钱(所有者权益)。把期末的各项资产,比如手头的现金、银行存款、别人欠咱的钱(应收账款)、仓库里的货(存货)、买的设备(固定资产)等等,一项项填上去。再把欠别人的钱,比如供应商的钱(应付账款)、银行贷款、该交的税什么的,填到负债那边。算算老板投的钱和赚的钱(所有者权益)。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核对两边加起来的总数是不是一样,也就是资产是不是等于负债加权益。如果两边嘎嘣脆,正好相等,那这表就平了,心里就踏实一半。
接着是利润表。这张表说白了就是看这三个月是赚了还是赔了。把总共卖了多少钱(营业收入)填上,减掉卖出去的东西的成本(营业成本),再减掉各种费用,像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水电费、招待费、广告费这些(期间费用)。算出来一个净利润。这个数直接反映了这季度的经营成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看它了。
是现金流量表。这张表是看这三个月,咱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是怎么流进流出的。得分成三部分看:经营活动(就是日常买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买卖设备、厂房这些长期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筹资活动(借钱、还钱、老板投钱、分红这些产生的现金流)。这张表能看出公司现金的真实状况,有时候利润看着挺高,但现金流很紧张,那也得注意。
第四步:检查、复核,确保没毛病
三张主表都填完了,可不能直接就交了。我得再从头到尾捋一遍。看看数字有没有填错格的,加减乘除有没有算错的。关键是,这三张表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利润表里的净利润会影响资产负债表里的未分配利润,现金流量表的期末现金余额要跟资产负债表里的货币资金对得上。这些勾稽关系必须得核对清楚,保证整个报表体系是通顺的,逻辑上没问题。
有时候还会快速过一眼,看看数据变动是不是合理。比如收入突然暴涨或者暴跌,费用是不是有异常的大额支出,这些都得留个心眼,要是真有问题,得赶紧查明原因。
第五步:搞定收工
检查无误,就可以把报表整理好格式,该打印的打印,该存档的存档。然后按照要求,准时提交给需要的人。每次做完这些,都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仗,长舒一口气。虽然每个季度都要重复一遍,但看着清清楚楚的数字,心里也算是有个交代了。行了,这回的季度报表实践就分享到这,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