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来跟大家伙儿唠唠这个注册税务师考试科目的事儿。这玩意儿我当初也是琢磨了好一阵子,毕竟关系到后面学习和考试的顺利程度嘛
初识庐山真面目,五门大科摆面前
刚开始决定要考注册税务师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它到底都考些这一看,好家伙,五门课,分别是:
- 《税法一》
- 《税法二》
- 《涉税服务实务》
- 《财务与会计》
- 《涉税服务相关法律》
当时我瞅着这五个名字,心里就有点犯嘀咕,这得学到啥时候去?每一门听着都挺专业的,感觉都不好惹。
摸索搭配门道,实践出真知
知道了科目,下一步就是怎么报考,怎么搭配学习了。就喜欢先自己瞎琢磨一番,然后找些考过的人取取经。一开始我寻思,要不就一年一门,慢慢来?后来发现这样战线太长,容易懈怠。
后来听了不少前辈的经验,也看了些官方的建议,大伙儿普遍的说法是《税法一》和《税法二》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两门是税务师的核心,也是后面学《涉税服务实务》的敲门砖。我就想,行,那就先从这两门开始下手。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啃下《税法一》和《税法二》
我把这两门放在了第一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这两门课内容联系紧密,很多知识点可以相互印证。比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些大头,都是这两本书里的重头戏。一起学,理解起来会更系统。事实证明,这个决策还挺对路,学完这两门,感觉对整个税法体系有了个大概的轮廓。
第二步:攻坚《涉税服务实务》
有了前面两门税法的基础,再来看《涉税服务实务》就感觉没那么吃力了。这门课特别实操,考的就是你怎么把学到的税法知识用出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前面税法没学这门课基本就是听天书。我把它放在第二年,和其中一门相对简单的搭配。
第三步:逐个击破剩余科目
剩下的《财务与会计》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我就看当年的时间和精力了。有的人会把这两门一起考,觉得都是偏记忆和理解的。我当时是把《财务与会计》单独拿出来啃了一段时间,因为我本身会计基础一般,想多花点功夫。这门课涉及的会计知识和税法还是有很多关联的,比如收入的确认、资产的处理,税法和会计规定不一样的地方,就得特别注意。
至于《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这门课就比较杂,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啥的都有一点。内容多,但考得不算特别深。我主要是靠多看书,多记,考前集中火力背诵了一些重点法条。
我的经验小总结
整个折腾下来,我感觉有几点挺重要的:
- 制定计划是必须的:从报名开始,就得有个大致的规划,啥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心里得有数。我当时就弄了个简单的表格,每天勾勾画画,完成一项就打个勾,还挺有成就感的。
- 熟悉大纲是关键:考试大纲那玩意儿,就是指路明灯。考什么,不考什么,重点是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我备考的时候,都是把大纲打印出来,对着书本一章一章地过。
- 科目搭配要因人而异,但核心不变:虽然我说的是我的搭配,但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不过《税法一》、《税法二》打头阵,接着是《涉税服务实务》,这个顺序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稳妥的。剩下的两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强弱项灵活安排。
- 别贪多嚼不烂:一年报几门,得量力而行。我看过有人一年报五门的,那真是大神级别,一般人可别轻易尝试,容易顾此失彼,啥也没捞着。
这五门课每一门都不轻松,但只要方法得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拿下它们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儿。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希望能给正在琢磨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