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真是忙得焦头烂额。自己搞点小买卖,事儿真不少,尤其是钱这块儿,最头疼。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前阵子碰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无力偿还应付账款”这事儿,会计上我是咋处理的。
起因:一笔头疼的应付账款
事情是这样的,我这摊子铺得不大,平时进货啥的,有些供应商关系会给点账期。账上,就一直挂着一些“应付账款”。大部分都能按时给人家结了,但总有那么些意外情况。
就拿我前阵子遇到的事儿来说,有一笔应付账款,金额不大不小,几千块钱,一直挂在那儿。本来是板上钉钉要付给一个合作挺久的小供应商的货款。结果?那家供应商,联系不上了!电话不接,邮件不回,后来我托人一打听,那老板转行不干了,公司都快注销了,人都不知道去哪儿了!这钱,我是想给,也没处给了。
实践探索:这账怎么平?
这下我就犯愁了,账上这笔“应付账款”老挂着也不是个事儿,看着别扭,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了。那段时间我就开始琢磨,这玩意儿会计上得怎么处理才合规矩。
我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去翻了翻以前自己做生意时记的一些笔记,也厚着脸皮问了问以前认识的一个做会计的朋友。朋友一点拨,我茅塞顿开。
他们告诉我,这种确实没法支付,也不需要支付的应付账款,一般是转到“营业外收入”里去。我当时就想,这敢情白捡一笔钱?(当然不是真捡钱,账务处理嘛得严谨)。
具体操作:我的会计分录实践
搞明白了原理,接下来就是动手操作了。我当时是这么做的:
- 第一步:确认情况。 我又通过各种渠道确认了一下,那家供应商确实是处于“失联”状态,而且有迹象表明他们已经不再经营相关业务,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再找我要这笔钱了。我还特意保留了一些沟通记录的截图,以防万一。
- 第二步:做会计分录。 这个是关键。我当时的会计分录是这样的:
借:应付账款 —— XX供应商 (把原来欠这位供应商的这笔账从负债里给冲掉,表示我不欠了)
贷:营业外收入 (因为它确实不用付了,对公司来说,算是一笔意外的‘收益’,虽然这钱没真进我口袋,但账务上是这么体现的)
我记得当时那笔金额是3500块。这么一处理,账面上就清爽多了,“应付账款”里这笔不明不白的数就没了,资产负债表也更真实了。
为啥是“营业外收入”?
可能有朋友会问,为啥是“营业外收入”?因为这笔钱跟你正常卖东西、提供服务赚的钱不一样。它不是你主营业务搞来的,就是一笔因为特殊情况,比如对方黄了、或者过了很久很久对方也不来追讨(当然这个要特别谨慎),确实不用付的钱。所以放营业外收入比较合适,能跟主营业务的收入区分开。
这里得强调一下,不是说你欠钱不想还了,就直接这么做。前提是你得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证明这笔钱确实是无法支付或者对方已经事实上豁免了你这笔债务。比如像我那样,供应商都找不到了,或者对方公司都注销了,这种才行。你要是明明有能力还,或者人家还在催你,你私自给转了,那可不行,那是做假账了,后果很严重。
我当时为了稳妥,还特意查了查那家供应商的工商信息,虽然还没到注销那一步,但经营异常是很明显的。结合联系不上的情况,我判断这笔账是大概率收不回来了,对方也不会再来主张了。整个过程大概就是:
- 发现问题:应付账款长期挂账,供应商失联。
- 核实情况:多方确认供应商确实无法联系或已不再经营。
- 查找处理方法:咨询专业人士,查阅相关资料。
- 执行会计分录:借记“应付账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 资料归档:保留好相关证据,比如沟通记录、工商信息查询截图等,以备查验。
说到底,会计这东西,就是要把经济业务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遇到这种特殊情况,也别慌,搞清楚原理,按规矩办事就行。这回的实践也算是给我自己提了个醒,以后对供应商的管理还得更细致点,避免再出现这种联系不上的情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