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公司整理设备清单,手头一堆老旧机器要算折旧费用,心想这玩意到底咋算的?平时看着采购单就头疼,折旧率忽高忽低,搞得预算老超支。我决定亲手实践下,弄明白它到底受啥影响。
实践第一步:翻账本试算
我先把公司仓库里的几台破电脑搬出来,试着用会计教的基本方法算算。比如那个用了五年的台式机,账上显示年初值一万块,年底降到六千,折旧率就是40%。但隔壁的打印机才用了三年,值就跌了一半多。我边算边抱怨:“这不靠谱,同样的时间,怎么跌价差这么多?” 于是我翻箱倒柜找旧账本,记下机器数据,开始画表格对比。结果算得头晕眼花,根本没发现规律。我琢磨:光看时间不行,还得结合其他东西。这当口儿,同事老张路过,笑话我:“你瞎折腾折旧就跟人老了一样,不只看年龄。” 我问他有啥招,他嘟囔几句就走了,我就自己上网搜,找了些免费文章来看。
实践第二步:试错找关键
我搞了个实验。搬了几台不同机器,比如仓库的叉车和办公室的复印机,让它们天天干活儿。我每天测量磨损,比方说叉车轮胎都磨秃了,复印机只偶尔用。坚持一个月,再算值跌了多少。结果叉车暴跌,复印机还算稳当。我记下笔记:第一个因素是用得狠不狠——要是机器累得像驴一样,折旧就飚得快。
后来我又拉出老机器数据,看看它们服役多久。五年的电脑比八年的还值钱?奇怪!检查维护记录才发现,有的机器保养得勤,油水不断;有的就扔那儿生锈。我试着给一台服务器升级零件,值回升了点。第二个因素就是保养咋样——维护差劲儿,机器就更快废掉。
再往后,我跑去旧货市场逛逛,看看二手设备行情。新款手机出一堆,旧电脑立刻不值钱。我拿自己买的平板测试:去年花三千,今年顶多八百。这让我明白:第三个因素是技术过时——新货一出,老家伙就成渣。
然后,我挨个问采购部同事,为啥有些机器买时便宜,但折旧慢;贵的倒跌得快。对比表格发现:那台一万块的空调比五千的风扇贬值更猛。实践后我才醒悟:第四个因素就是买的时候花了多少——掏腰包大的设备,一开始就更容易掉身价。
我盯上工厂的流水线设备,记录开机时间和休息间隔。那些连轴转的,值刷刷往下掉;休息多的,掉得慢。第五个因素是用的时间长不长——天天泡机房,机器寿命早耗尽。
实践收尾:搞定心得
总结这五个关键后,我重新算公司设备预算,再也没乱套。心里挺乐呵,就这几个月实践,省了小两万冤枉钱。教训也大:光看表面不顶用,就得动手摸、动手算。现在开会时,我跟老板吹嘘这招,老板笑笑说我瞎猫碰死耗子。但我这人就是倔:越折腾越来劲儿。下回我再分享怎么保养设备省折旧,大伙儿等着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