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个事儿,就是关于这个“供给函数”的。一开始听到这词儿,我头都大了,感觉挺玄乎的。但后来我自个儿捣鼓点小买卖,慢慢就有点体会了。
事情得从我琢磨着怎么给我那点手工艺品定价说起。我就想着,定高点能多赚点。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摸索过程
我先是定了个自认为不错的价格,然后挂出去卖。卖得还行,但我就想,能不能再多做点,多卖点?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多做就得多花时间,多费料。
如果价格还是那个价,我做得越多,虽然总收入多了,但感觉好像不值当,太累了,而且万一哪个环节成本涨了点,比如买的木头贵了,或者用的工具要换了,那我可能就不太乐意按原来的价做那么多了。
反过来,要是市场行情好了,大家抢着要,价格能卖得更高,那我肯定来劲儿了!就算累点,成本高点,我也愿意多做点出来卖。 这不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嘛价格越高,我越愿意多提供点货。
影响因素
后来我就琢磨,到底啥玩意儿影响我愿意做多少、卖多少?我总结了几个自己体会比较深的:
- 东西本身能卖多少钱:这是最直接的,价高我肯定愿意多干。
- 做这东西的成本:比如我买原料的钱,花的时间精力,要是成本下去了,就算价格不变,我也愿意多做点。
- 技术熟练度:干活越来越快,越来越省料,那肯定也能多产出点。
- 对以后价格的看法:要是我觉得以后这玩意儿会涨价,那我可能现在就先囤点货,不急着卖那么多。
这个所谓的“供给函数”,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东西的价格和我(或者说所有卖家)愿意提供多少这个东西的数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给捋清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价格变了,我愿意供给的数量也跟着变,通常是价格涨,供给就多;价格跌,供给就少。
搞明白这个之后,对我自己定价、决定做多少货,心里就有谱多了。虽然还是很粗浅的理解,但确实是从实践里一点点悟出来的,感觉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