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刚毕业没多久,对未来挺迷茫的,就老琢磨着怎么能多挣点钱,出人头地。总听人说起CFA,好像特别高大上,是金融界的金字招牌,考出来了就能进大公司,拿高薪。当时我就是冲着这个“钱”景去的。
我就在网上搜,看人家介绍,说什么是“特许金融分析师”,要考三级,全英文,内容贼多,什么道德、数学、经济、财报分析、公司金融、投资组合、股票、债券、衍生品、另类投资……看着就头大。但这还只是纸面上的东西,我还是没搞明白,这玩意儿考出来,到底具体是干啥活儿的?
我的实践探索过程
光看介绍肯定不行,得来点实际的。我就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第一步:问人。 我找了个大学学金融的哥们儿,他当时正在准备考CFA一级。我问他,你考这玩意儿以后打算干嘛他说,想去券商当个研究员,或者去基金公司。他还给我看了看他复习的资料,厚得跟砖头似的,密密麻麻全是英文和公式。他说,这还只是一级,后面的更难。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这玩意儿不是那么好混的。
第二步:观察。 我当时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出纳,跟财务、投资沾点边,但不多。我们公司偶尔会请一些外部的投资顾问来开会。有一次,来了一个团队,其中有俩人名片上就印着CFA。我就特别留意他们是干嘛的。
- 开会的时候,他们主要在讲市场分析、投资策略、风险控制什么的。
- 桌子上一堆报告,各种数据图表。
- 他们说话条理很清晰,但感觉压力也挺大,老板问的问题都很尖锐。
- 会议结束后,我看他们还在那儿对着电脑敲敲打打,整理纪要,调整方案。
那次观察让我模模糊糊感觉到,CFA好像跟做研究、分析数据、管理钱这些事儿关系很大。
第三步:尝试接触。 后来我跳槽,想往金融行业靠拢,面试过几个岗位。有些岗位的招聘要求里就写着“CFA持证者优先”。我记得面试一个“投资助理”的岗位,面试官就问了我很多关于市场、公司分析的问题,虽然我没CFA证,但他问的那些方向,跟我之前了解到的CFA考试内容有点像。他还提到,这个岗位以后就是要辅助经理做投资决策,需要写很多分析报告。
第四步:深入了解(差点“入坑”)。 有一阵子,我真动了心思去考一个。我买了一级的教材,报了个网课,开始啃。乖乖,那真是个体力活加脑力活。知识点又多又杂,而且特别强调那个“职业道德”,感觉条条框框挺多的。我看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东西不光是要求你懂理论,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理论用到实际的投资决策里去。比如说,分析一家公司的财报,不光是看数字,还要判断这家公司值不值得投钱,风险大不大。
我的实践结论与记录
经过这一番折腾,虽然我没去考CFA(主要是觉得太难了,而且我发现自己对天天跟数据、报告打交道的热情也没那么高),但我总算是搞明白了CFA到底是个以及跟它相关的工作大概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所谓的“CFA工作”,说白了,主要就是干这些事:
- 分析师/研究员: 这是最常见的。天天扒拉上市公司的财报,研究行业动态,写研究报告,给投资经理或者客户提供买卖建议。比如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咨询公司里干这个的挺多。
- 基金经理/投资经理: 这个更进一步,不光要会分析,还得做决策,管理一大笔钱(可能是客户的钱,也可能是公司的钱),决定买什么、卖什么,怎么配置资产,压力山大,干好了挣得也多。
- 投资顾问/财务顾问: 给个人或者公司提供投资理财建议,帮他们规划怎么钱生钱。需要懂各种金融产品,还要会跟人打交道。
- 风控经理: 在金融机构里,盯着投资风险,确保别玩脱了,亏大钱。也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
- 其他相关岗位: 比如在一些大企业的投资部门、或者银行的某些部门,也可能需要具备CFA知识体系的人。
CFA不是一个具体的“工种”名称,更像是一个专业资格认证。拿到这个证,意味着你掌握了金融投资领域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投资分析、组合管理这块儿。它能帮你敲开很多金融机构的大门,特别是那些对专业性要求高的岗位。
但这不等于拿了证就一定能做某个工作,关键还是看你的实际能力、经验和机遇。而且这些工作普遍的特点就是:学习强度大、工作压力大、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跟数字和报告打交道多。适合那些真正对金融投资有热情、逻辑思维强、能抗压的人。
这就是我通过自己的一番实践和观察,对“CFA是什么工作”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记录。希望对同样好奇的朋友有点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