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我昨天才搞明白的“单位边际贡献”这玩意儿,以前看书的时候一扫而过,觉得挺简单的,但真要用到实际工作中,那叫一个抓瞎!昨天硬着头皮,从头到尾把公式、概念、还有实际的例子都撸了一遍,总算是有点眉目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部门最近要评估一个新产品的盈利能力。老板直接甩给我们一堆数据,里面有销售额、各种成本等等,让我们算算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赚钱。我当时就想,这不简单吗?利润=收入-成本呗!但仔细一看,成本里面又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头都大了!
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那个被我遗忘在角落里的“单位边际贡献”。于是我赶紧把书翻出来,重新学习了一遍。所谓单位边际贡献,说白了,就是每卖出一件产品,能为我们贡献多少钱来弥补固定成本和创造利润。它的计算公式也很简单:
- 单位边际贡献 = 产品单价 - 单位变动成本
有了这个公式,我就开始整理老板给的数据。把所有的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就是不管你卖多少产品,都要支付的成本,比如厂房租金、管理人员工资等等。变动成本就是随着你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比如原材料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等等。
然后,我把变动成本除以销售量,得到了单位变动成本。再用产品单价减去单位变动成本,就得到了单位边际贡献。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新产品的单价是100块,单位变动成本是60块,那么单位边际贡献就是40块。这意味着,我们每卖出一件产品,就能赚40块钱来弥补固定成本和创造利润。
算出单位边际贡献之后,我们还需要算出总的边际贡献,也就是边际贡献总额。 它的公式是:
- 边际贡献总额 = 销售量 x 单位边际贡献
假设我们卖出了1000件产品,那么边际贡献总额就是40000块。有了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看看这些钱够不够弥补固定成本,如果够的话,还能剩下多少利润。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项目 金额(元)
产品单价 100
单位变动成本 60
单位边际贡献 40
销售量 1000
边际贡献总额 40000
固定成本 30000
利润 10000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我们的新产品在卖出1000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10000块的利润。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但是,通过单位边际贡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盈利能力,为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昨天晚上,我把分析结果做成PPT,今天早上给老板汇报。老板听完之后,表示很满意,还夸我进步很大。哈哈,看来这回总算是没白忙活!
这回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一定要结合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以后还要多学习,多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