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我之前捣鼓那个“累计投标询价”的事儿。这名字听着挺唬人,搞明白了也就那么回事,但过程确实挺折腾。
那次是公司要搞一批设备,量还不小,钱也不少。老板也不懂,就从哪听来了这个词,说:“这回采购,你试试用那个‘累计投标询价’,看起来挺规范的。” 我当时心里就嘀咕,这又是什么新花样?以前不都是找几家熟的问问价,或者发个招标,价低者得嘛
没办法,硬着头皮得上。第一步,我就先自己琢磨。上网查了查(不能是现在这种随便搜搜),翻了些老的采购资料,大概明白了点意思。它不像咱们平时买菜,挨家问价还价。这个“累计”,感觉有点像把所有想卖东西给你的人(就是供应商)的意向和报价攒一块儿看,然后再定。有点像股票发行那个询价,先摸摸大家的底,看看大家觉得啥价位合适,或者能接受。
第二步,明确咱到底要啥。这个最关键,不能含糊。我花了差不多两天时间,把设备的具体规格、型号、技术参数、要多少台、啥时候交货、质量要求、售后服务这些,一条一条全列清楚了,弄了个详细的需求清单。这玩意儿要是不清楚,后面供应商报过来的价就没法比,乱套了。
准备工作搞定,开始执行
第三步,找人。不能瞎找,得找那些有实力、靠谱的供应商。我把我之前合作过的、觉得还不错的,还有通过行业里朋友打听到的几家,拉了个单子。大概筛选了七八家,感觉这些是能干这活儿的。
第四步,发“英雄帖”。就是把我整理好的那个详细的需求清单,还有这回采购的规矩,比如啥时候必须回复、报价得怎么报、要提供哪些证明文件等等,一起打包发给那七八家供应商。特别强调了,这回不是简单报个价,更像是摸底,让他们也拿出点诚意来。我管这个叫“初步意向收集”,虽然可能不太专业,但好理解。
第五步,等。给他们留了大概一周时间准备。这期间,电话倒是接了不少,都是来问细节的。有些问题清单里没写清,赶紧补充;有些是想探口风,我就打哈哈,说大家机会均等,按规矩来。
汇总分析,头都大了
第六步,收东西,开始“累计”。到了截止日期,收到了六家的回复。把他们的文件堆一起,这下“累计”的感觉来了。不是收到一份看一份,而是等都齐了,放一块儿摊开看。
我做了个大表格,把每家报的初步价格(或者说价格区间)、承诺的交货期、技术方案的优劣、公司资质、过往业绩这些关键信息,一项一项往里填。这过程挺费劲的,因为各家给的材料格式五花八门,得自己耐心整理对齐。
- 价格:有高有低,差别还挺大。
- 交货期:有的快有的慢。
- 技术方案:有的看着就靠谱,有的就有点虚。
- 附加条件:比如付款方式、保修期啥的,也都不一样。
第七步,内部碰头,定方向。拿着整理好的表格,跟我们部门老大还有技术那边的人一起开了个会。大家对着表格一顿分析。有的价格低但感觉技术实力悬;有的啥都好就是价格太高;有的中不溜秋但看起来稳当。这时候“累计”看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能很直观地横向比较,谁好谁差,心里大概有数了。我们根据这回摸底的情况,心里划定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价格范围和几家重点考虑的对象。
第八步,可能还有后续(虽然那次没那么复杂)。按照标准的“累计投标询价”,可能还得有第二轮,比如根据第一轮的结果,确定一个正式的价格区间,再让入围的供应商进行最终投标。但我们那次情况相对简单点,基本上第一轮摸底加上内部评估,就大致能定下来了。我们就直接跟意向最强、条件最匹配的那两三家进行了一轮的细节谈判和确认。
收尾
第九步,尘埃落定。选了一家综合看起来最合适的,签合同,走流程。整个过程下来,确实比以前单纯比价要复杂,花的时间也长。但是,感觉心里踏实多了。因为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是把市场上主要的玩家都“累计”起来看了一遍,对行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选择也更有依据。
搞这个“累计投标询价”,前期准备工作量大,过程也繁琐,得有耐心。但好处是能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选出来的供应商相对来说也更靠谱点。对我自己来说,也算是一次挺有用的实践,至少下次再碰到,心里就有底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