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决定要考CPA,心里那个七上八下的,主要是一听名字就觉得这玩意儿不简单。第一步嘛肯定是得搞清楚到底要考些啥科目,不然两眼一抹黑,咋开始?我就上网到处扒拉信息,也问了几个已经考过或者正在考的朋友。
专业阶段这六门课
这一打听才知道,专业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阶段,得考六门。具体是哪六门?我当时拿个小本本都记下来了:
- 会计
- 审计
- 财务成本管理(好多人简称“财管”)
- 税法
- 经济法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个一般叫“战略”)
看着这六个名字,尤其是“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这几个,我就感觉脑壳有点痛,一看就不是好惹的主儿。
听风就是雨,也得自己掂量
然后就开始重点研究哪个难,哪个稍微“友好”一点。基本上,十个人里有九个都说《会计》是老大难,内容贼多,还特别绕,说是后面学审计、财管的基础,但本身就难得要命。我听着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开门就遇到个拦路虎。
接着排下来,好像是《审计》和《财管》也挺让人头疼的。《审计》是得有点逻辑思维,还得建立在会计基础上,学起来不轻松。《财管》,听说公式一大堆,算起来能把人算晕。我当时就想,完了,数学本来就一般,这可咋整。
剩下的《税法》、《经济法》、《战略》,大家普遍反映说,难度相对前面那仨要低一些。但这只是“相对”,不是说它们简单。《税法》是东西杂,政策老变,得记好多数字和规定。《经济法》就是纯背诵记忆的活儿,法律条文多如牛毛。《战略》这门课,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有点虚,但考起来也是啥都沾点边。
我的实践是这么干的
了解完这些基本情况,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搭配考试科目,还有先考哪个后考哪个。网上攻略五花八门,有的说先啃硬骨头,有的说先易后难攒信心。
有点畏难情绪,但也知道《会计》是基础。所以当时就想,干脆长痛不如短痛,先磕《会计》。为了不至于太打击自信心,就搭配了一门大家公认相对简单点的,比如《经济法》或者《税法》。想着一年考两到三门,这样搭配一下,压力不至于太大。
第一年,我就报了《会计》和《经济法》。《会计》学得那叫一个痛苦,天天抱着厚厚的教材和辅导书啃,感觉智商都被按在地上摩擦。《经济法》相对好点,就是使劲背。结果出来,经济法过了,会计差了那么几分,当时心里拔凉拔凉的。
第二年,调整了下,继续磕《会计》,然后加上了《税法》。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学《会计》感觉稍微顺了点,也知道重点在哪儿了。《税法》就是不停地记,不停地做题熟悉那些税种计算。那一年运气不错,两门都过了。
再往后,就是《审计》、《财管》和《战略》这几门了。学《审计》的时候,确实感觉之前《会计》的基础很有用。学《财管》时,那些公式真是没少让我头疼,计算器都快按冒烟了。《战略》放到了感觉学起来像是把前面的知识串起来,但范围也确实广。
就这么一门一门地啃,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总算是把专业阶段这六座大山给搬走了。回过头看,这个过程真没啥捷径,就是得踏踏实实学,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别人说的难度排名,可以参考,但最终还得看自己适合啥学习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找到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比啥都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