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琢磨着得好好看看自己手头这点小买卖的真实情况。光看账面上赚了多少,感觉有点虚,有时候看着赚钱,可兜里就是没钱,这就让人挺头疼的。所以我就想着,得搞明白这钱到底是咋流动的,真正进来的有多少,出去的又有多少。
摸索着找方法
一开始我也不懂啥专业名词,就想着最实在的,把我银行账户翻出来,还有手上的现金流水,一笔一笔对。这个月,客户打给我多少钱,我就记下来,这算是“进来的钱”。然后,我付了多少货款,交了多少房租水电,发了多少工资,这些都算是“出去的钱”。
我弄了个简单的表格,就两列,一列写“进来”,一列写“出去”。每天或者每周结束,我就把这期间实际收到的钱,不管是谁给的,都加到“进来”那一栏;实际花出去的钱,不管是买啥或者付啥费用,都加到“出去”那一栏。
动手算算看
具体我是这么干的:
- 第一步:扒拉流水。我把这个月的银行对账单打印出来,还有微信、支付宝的账单,再加上口袋里现金花销的小本本,所有跟钱有关的记录都找出来。
- 第二步:统计进来的钱。就是看这个月,实打实到账的钱。比如张三客户打了5000货款,李四客户付了3000服务费,还有之前垫付的钱报销回来了1000,这些都加起来。重点是,一定是这个月收到的,哪怕是上个月的生意,只要是这个月到账,就算。
- 第三步:统计出去的钱。这就多了,买原材料花了2000,给员工发工资4000,交房租1500,水电费300,还买了个新工具花了500。这些都是这个月从我口袋里或者账户里实实在在付出去的钱。同样,只要是这个月付的,就算,哪怕是上个月欠的账。
- 第四步:做减法。一步就简单了,把所有“进来的钱”加总,再把所有“出去的钱”加总,然后用“总共进来的钱”减去“总共出去的钱”。
比如说,这个月我总共收到了 5000 + 3000 + 1000 = 9000块。
总共花出去了 2000 + 4000 + 1500 + 300 + 500 = 8300块。
那这个月,我手上的现金,算下来就多了 9000 - 8300 = 700块。这个700块,后来我查了下,好像就叫啥“净现金流量”。不管它叫啥,反正我知道,这个月忙活下来,我兜里实实在在多了700块钱。
算完之后的感受
这么一算,心里就踏实多了。以前光看利润,可能觉得这个月赚了2000块,但实际上因为客户回款慢,或者集中采购付了一大笔钱,可能手上的现金反而是减少的。现在这样盯着现金流,就能很清楚地知道:
- 我手上的钱够不够付下个月的开销?
- 哪个环节进来钱慢?是不是得催催客户?
- 哪个地方花钱太猛?是不是能省点或者晚点买?
说白了,这个“净现金流量”就是看咱的“活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当然少了就得赶紧想办法,不然资金链一断,买卖就不好做了。
我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这么算一次,有时候资金紧张了,甚至每周都算。虽然麻烦点,但心里有底,知道钱在哪儿,比啥都强。这方法土是土了点,但对我这种小本经营来说,挺实在,也挺管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