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我想跟各位聊聊我前两天捣鼓一个“个税计算器2018计算器”的经历。说起来也是巧,正好有朋友问起18年那会儿的税是怎么算的,他想对对账,我就寻思着,干脆自己动手整个简单的,也算是个实践记录了。
为啥要琢磨2018年的老黄历?
主要是因为2018年10月1号开始,咱们的个税政策有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整。最明显的就是那个起征点,从原来的3500元一下子提到了5000元。还有就是税率表也变了,级距扩大了不少。那个时间点之后的工资计算方法,跟之前就不太一样了。就喜欢把这些东西弄得明明白白的,不然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我是怎么一步步回顾和实践的?
说干就干,我先是回忆了一下当年的一些关键信息:
- 收入类型:咱普通上班族,主要就是“工资、薪金所得”。
- 起征点:这个记得牢,就是5000块一个月。
- 社保公积金:“各项社会保险费”,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这块是税前扣除的,雷打不动。
- 专项附加扣除:这个概念是2019年才全面铺开的,但在2018年10月到12月那会儿,专项附加扣除这块还没正式实施,所以计算时基本可以忽略,或者说当时的文件里还没细化到普遍适用。为了简化,我这回回顾就先按0来算了,主要聚焦起征点和税率变化。
- 税率表:这个是核心,我特地去翻了翻当年的政策文件,找到了2018年10月1日后适用的那版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
资料找齐了,我就开始琢磨计算步骤了。不难,就跟解数学题似的:
第一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这个公式很简单:应纳税所得额 = 月度收入 -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 起征点(5000元)。如果还有其他合法的税前扣除项,也得减掉,但为了方便理解,咱就先按最基本的情况来。
第二步:对照税率表计算应纳税额
算出了应纳税所得额之后,就得拿着这个数去找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了。我记得那会儿的税率表是这样的(只列举常用的前几级):
- 不超过3000元的,税率3%,速算扣除数0。
-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
-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20%,速算扣除数1410。
- ...后面还有更高的级别,一般人用不太到。
然后,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举个例子实际算算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假设一个月薪税前12000元的朋友,他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假设扣了2000元。那按照2018年10月后的算法:
- 应纳税所得额 = 12000 - 2000 - 5000 = 5000元。
- 这个5000元,就落在了“超过3000元至12000元”这一档。所以适用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10。
- 应纳税额 = 5000 × 10% - 210 = 500 - 210 = 290元。
这么一算,是不是就清楚多了?我当时就算了好几个不同的收入水平,确保自己的理解和计算逻辑没跑偏。
实践下来的一点感想
虽然现在各种手机APP、小程序都有个税计算功能,一点就行了,非常方便。但自己动手把这些数字、政策抠一遍,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扣的,为什么扣这么多。 而且万一哪天需要核对历史数据,自己心里也有个数,不会一头雾水。
我感觉,这种实践最大的收获就是把模糊的记忆变成了清晰的认知。整个过程下来,虽然花了一点时间,但心里头亮堂多了。以后再有朋友问起,我也可以更有底气地给他解释清楚了。
行了,今天这个“个税计算器2018计算器”的实践小记录就分享到这里。希望能对大伙儿有点小小的帮助。这东西嘛了解一下总没坏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