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琢磨“初级14个批次几套题”这事儿的经过。不是啥高深玩意儿,就是我自个儿瞎折腾的一点记录,希望能给后来人提个醒儿或者省点劲儿。
一、摸索阶段:这14个批次是咋回事?
刚开始备考那会儿,我也是一头雾水。一听人说初级考试分那么多批次,心里就犯嘀咕:这每个批次的题能一样吗? 要是一样,那早考的人不是占便宜了?要是不一样,那我得准备多少套题才够?
我就开始在网上扒拉信息,问了些考过的朋友。慢慢明白了,这“14个批次”大概意思就是考试时间拉得比较长,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防止题目泄露,每个批次的卷子理论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难度和考点范围会尽量保持一致。说白了,就是换汤不换药,但汤也得换好几锅。
二、动手搜集:广撒网,捞干货
知道了这个情况,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弄到尽可能多的练习题,尤其是那些模拟不同批次的套题。
- 官方教材是根本: 这个没啥说的,先把书本上的例题、习题吃透。这是基础,基础不牢,做再多套题也白搭。
- 辅导书的套题: 市面上各种辅导书,后面都会附带几套模拟题或者真题汇编。我当时买了两三本主流的,把这些题先过了一遍。
- 网上的资源: 这块儿就比较杂了。各种学习APP、论坛、学习群里,经常会有人分享一些所谓的“内部资料”、“预测题”。我一般会比较谨慎,挑一些看起来比较正规、有解析的去做。重点是看题目的质量和覆盖面,而不是追求数量。
- 培训机构的模拟卷: 如果报了班,机构一般会提供很多阶段测试卷和模考卷。这些卷子通常是他们老师根据历年趋势和考纲精心编的,质量相对有保证。我当时蹭了朋友的一些资料,也做了不少。
整个过程就是,看到可能有用的,先存下来,初步筛选一遍,觉得靠谱的就去做。
三、整理与实践:分类做,反复练
资料搜集得七七八八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有效地利用它们了。
第一步,先做套题,掐时间。 我会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找个安静的环境,一口气做完一套。主要是为了模拟考试的真实感觉,找找做题的节奏,看看时间分配上有没有问题。特别是《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时间都挺紧的。
第二步,对答案,分析错题。 做完一套,最关键的就是对答案和分析。错题是宝藏! 我会把错题单独整理出来,分析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或者是题目理解有偏差。然后回到教材,把相关的知识点再看一遍,确保彻底搞懂。
第三步,横向对比,找规律。 当我做了大概七八套,甚至十几套不同来源的模拟题之后,我开始尝试把这些题目进行横向对比。我会想:
- 哪些知识点是反复出现的?这些肯定是重点。
- 同个知识点,出题的角度有哪些变化?选择题怎么问,判断题怎么考,不定项又是什么套路?
- 有没有一些“陷阱”题型是经常出现的?
通过这种对比,我对考试的重点和出题方向就有个大致的把握了。虽然说有14个批次,题目不尽相同,但核心的考点是跑不掉的。多做几套不同的题,就是为了覆盖这些核心考点在不同“外衣”下的样子。
四、心得心态稳,基础牢
折腾了这么一大圈,我感觉,对于“初级14个批次几套题”这个问题,核心不在于你到底做了多少“套”题,而在于:
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 这是1,后面做的所有套题都是0。没有1,再多0也没用。
通过做不同来源、不同风格的套题,去熟悉各种出题方式和陷阱。 见的多了,考试的时候就不容易慌,能更快适应。
保持好心态。 别因为批次多、题目可能不一样就焦虑。只要你把该掌握的都掌握了,不管它怎么变,你都能应付。我当时就想着,我多做一套,就比别人多一分准备,心里就踏实一点。
这就是我当时备考初级,面对这“14个批次几套题”时的一些实践和想法。说得比较口语化,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实在的参考。祝各位备考顺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