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是怎么看公司财报这玩意儿的。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瞅着那些数字就头大。吃了几次亏,总想着自己得弄明白点,不能老听别人瞎忽悠。
最初的折腾:两眼一抹黑瞎摸索
刚开始的时候,我拿到一份财报,那真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就跟看天书似的,密密麻麻全是数字和表格。我寻思着,这玩意儿总得有个重点?我就随便翻,看到哪个数字大就瞅瞅,结果还是云里雾里的。
后来我琢磨着,公司嘛不就是为了赚钱?那咱就先看看它到底赚没赚钱,赚了多少。这就摸索到了第一张要紧的表。
第一板斧:扒拉利润表,看它赚不赚钱
我管它叫“赚钱表”。这张表,说白了,就是看公司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年或者一个季度,到底收入了多少,花出去了多少,兜里剩了多少。我一般先瞅瞅那个“营业收入”,就是总共卖了多少钱。这个数要是越来越大,那起码说明生意在扩张,是个好兆头。
光看收入还不行,还得看“毛利润”。啥叫毛利润?简单说,就是卖东西的钱减去东西本身的成本。比如说,我卖包子,一个包子卖2块,面粉和馅儿的成本是1块,那毛利润就是1块。这个毛利润越高,说明我这生意越有赚头,能扛得住其他七七八八的费用。
当然得看“净利润”,这就是扣掉所有成本、费用、税之后,真正揣进兜里的钱。这个数字要是正的,而且最好是越来越多,那这家公司基本就算是在赚钱了。
第二板斧:翻翻资产负债表,看它家底厚不厚
光会赚钱还不行,我还得看看这家公司家底怎么样,是不是欠了一屁股债。这时候我就去看第二张表,叫“资产负债表”。我把它理解成公司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家当清单”。
- 左边是“资产”:就是公司有多少东西,比如厂房、设备、手里的现金、别人欠它的钱(应收账款)、仓库里的货(存货)等等。我一般会特别关注现金多不多,现金足,心里不慌嘛还有那个存货,如果存货太多,一直卖不出去,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 右边是“负债”和“股东权益”:负债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比如银行贷款、欠供应商的钱(应付账款)。股东权益,简单理解就是股东自己投的钱以及赚来没分的钱。
我看这张表,主要是想搞清楚,这家公司的资产有多少是自己的,有多少是借来的。如果借的钱(负债)太多,超过了它自己的家当(股东权益),那我就得小心了,万一哪天资金链一断,可就麻烦了。
第三板斧:捋捋现金流量表,看钱是不是真的到手了
前面说的利润表,有时候账面上赚钱,但钱可能还没真的收回来,只是个“应收账款”。我还得看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这张表才是我最看重的,因为它记录的是真金白银的进出。
这张表告诉我,公司的现金主要是从哪儿来的,又花到哪儿去了。我特别关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个数字如果是正的,而且最好是大于净利润,那就说明公司赚的钱,大部分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现金,这样的公司才让人踏实。
如果一家公司利润表看着挺光鲜,净利润挺高,但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却是负的,或者比净利润少很多,那我就得打个问号了,是不是赚的钱都没收回来,或者有什么猫腻。
把三张表串起来看,才有点意思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三张表不是孤立的,得串起来看才有意思。比如说,一家公司利润很高,但是现金流很差,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又特别多,那我就得琢磨,是不是产品卖出去了,钱却收不回来?或者说,公司利润增长,但主要是靠变卖家当(资产)来的,那这种增长能持久吗?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曾经看过一家公司,利润表显示它连续几年利润都在涨,看着挺美的。但我一看它的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一直是负的,再看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和存货堆积如山,负债也越来越高。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这公司表面风光,实际上可能快撑不住了。后来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爆出资金链问题。
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对比,慢慢地,我对这些数字就没那么怵了。这里面门道还多着,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些皮毛,自己瞎琢磨的土办法。但至少,能让我对一家公司有个大致的判断,不至于被人随便几句话就忽悠了。
我觉得,想了解一家公司,还是得自己动手去翻翻这些报表,看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这玩意儿,真没想象中那么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