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来聊聊这个“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是个啥玩意儿。这事儿,听着挺大,有时候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留神可能就过去了。我,也是在工作里头慢慢琢磨,才咂摸出点味儿来。
想当初,我刚从一个私企跳槽出来,那会儿对这些东西真没啥概念。在原来的地方,老板说了算,东西坏了、账目有点小出入,只要老板不吭声,大家也就那么着了。有时候,一些看着挺新的设备,老板说淘汰就淘汰,便宜卖给熟人,或者干脆就扔仓库里吃灰,也没人觉得有啥大不了,毕竟是老板自己的钱袋子嘛
初识门槛:啥叫“流失”?
后来机缘巧合,我进了一家跟“国”字沾点边的单位。这一进来,规矩可就多了去了。刚开始我是真不适应,领个办公用品都得签字画押,出个差报销,那票据恨不得让你把来龙去脉写成一篇小作文。当时我还跟同事私下嘀咕,说这也太折腾人了。
有一次,我们部门要处理一批旧电脑。按我以前的经验,这不就找个收废品的,或者内部员工谁想要就折点价处理了呗。结果,不行!领导说,这叫国有资产处置,得评估、得审批、得上报,一套流程下来,把我给看懵了。我就问带我的老师傅:“师傅,这有必要吗?不就几台破电脑,能值几个钱?”
老师傅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小王,你以为这只是几台电脑的事儿?这背后是规矩,是责任。国有资产,那是国家的家当,不是哪个人的。 你今天几台电脑不当回事,明天几台设备不当回事,那窟窿不就越来越大了?”
我当时听了,心里咯噔一下。确实,以前在私企,老板的资产,他想怎么折腾理论上是他的自由。但国有资产,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这“流失”,说白了,就是国家的钱、国家的东西,因为某些人的不当回事、瞎折腾或者干脆就是揣自己腰包,给整没了,或者价值大大缩水了。
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流失的N种面孔
干的时间长了,见得多了,我对这“流失”的理解也深了不少。它可不单单是说有人贪污腐败,把钱直接转走那么简单。我自个儿琢磨,这玩意儿起码有这么几种情况:
- 明着亏:这种最直接,比如有人利用职权,把单位的好东西低价卖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干脆就监守自盗,把公家的东西变成私人的。还有那种,采购的时候专门挑贵的、回扣多的买,不管东西好不好用,这差价不就流失了吗?
- 暗着漏:这种就隐蔽一些。比如说,有些项目,明明可以少花钱办成事,但负责人为了图省事或者有其他猫腻,大笔一挥,预算就上去了,造成浪费。还有的,像以前说的股份制改造,本来是好事,但操作过程中,要是有人故意压低国有股权的价值,那不就等于把国有资产贱卖了吗?
- 管不好造成的“自然”损耗(不自然):有些单位,管理混乱,资产没人管,没人盘点。仓库里的东西,放着放着就过期了,坏了,或者干脆就找不着了。还有些人,干活不出力,效率低下,拿着工资不干事,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人力资产”流失,虽然不好直接算钱,但影响可不小。你想,过高的福利支出,人浮于事,这都是成本。
- 决策失误:领导拍脑袋决策,一个项目没经过充分论证就上马,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这种虽然不一定是个人揣腰包,但造成的损失也是实打实的国有资产流失。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单位有个对外投资的项目,当时好几个人都觉得风险大,提了意见。但主要负责人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力排众议给投了。结果?没两年,那家公司经营不善,我们的投资大部分打了水漂。你说这算不算流失?当然算!这直接就是经济损失嘛
怎么“认定”这事儿?
那到底啥情况就算“流失”了?我通过看文件、听培训,加上自己的理解,觉得主要看这么几点:
第一,得是违反了规矩。 你得是没按照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比如,该招标的你没招标,直接指定了;该审批的你没审批,自己就定了。这是前提。
第二,得是造成了损失。 这损失可以是钱直接没了,比如贪污挪用;也可以是资产价值减少了,比如低价变卖;还可以是该收的钱没收回来,形成了坏账。反正,国家的钱袋子瘪了。
第三,看程度和影响。 有时候,损失个仨瓜俩枣,可能就是批评教育。但要是损失的数额大了,比如几十万上百万,或者因为这事儿导致企业停产、破产了,那性质就严重了。还有的,虽然钱不多,但造成的影响特别坏,损害了国家和单位的声誉,那也得算。
我记得有一次审计来查,就发现有个下属单位,一笔采购合同签得不明不白,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一大截,而且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比价和审批。审计人员当时就说了,这不仅仅是价格高低的问题,程序上就有重大瑕疵,可能就构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 后来一查,果然里面有猫腻。
这“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国家的家当,你得给我看好了,不能因为你的失职、渎职,甚至是故意行为,让它打了水漂。 我现在是深刻体会到,在“国”字头单位干活,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这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