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跟大家唠唠这个“来料加工只收加工费”的账务处理。前阵子我刚好负责了一摊子这样的业务,从头到尾跟下来,也算是有点小心得,今天就掏出来给大伙儿分享分享,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步:客户的料子来了,咱咋办?
这事儿客户的材料送过来了。重点来了,这料子不是咱花钱买的,所有权还是客户的。咱不能记成自己的存货,增加咱的资产。那我当时是这么处理的:
整了个“受托加工来料”的备查账簿。这玩意儿就跟个仓库的进出库登记本似的,专门记着客户送来多少料,比如布料多少米,纽扣多少颗。用掉了多少,还剩多少,都清清楚楚的。
这一步,不涉及正经的会计分录,因为它不影响咱的资产负债。就是个数量的登记和管理,别搞混了就行。
第二步:加工过程中的开销,钱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料子到了,工人就得开干了。这加工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各种费用,比如工人的工资、车间的水电费、机器的折旧等等。这些钱是咱实实在在花出去的,得记账:
工人工资:我当时是先把工资发给工人,会计分录就是借“生产成本 - 直接人工”,贷“应付职工薪酬”,发工资的时候再从“应付职工薪酬”转到“银行存款”或者“库存现金”。
车间其他费用:比如水电费、机器折旧这些,不能直接算到某个产品上的,我就先把它们归集到“制造费用”这个科目里。付水电费就借“制造费用”,贷“银行存款”;计提折旧就借“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
月底分配制造费用:到了月底,我就把“制造费用”里归集起来的总数,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工时),分摊到“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里面去。分录就是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贷“制造费用”。这样一来,当月发生的跟生产相关的费用,基本都进到“生产成本”这个大池子里了。
这一步做完,当月为这些来料加工业务发生的人工费、制造费用,都清楚地记录在“生产成本”科目下面了。
第三步:活儿干完了,收钱开发票!
辛辛苦苦把活儿干完了,产品也交给客户了,接下来就该找客户要加工费了。这可是咱的收入!
我开具发票给客户,确认收入。会计分录是:借“应收账款”(因为钱还没到手嘛),贷“主营业务收入 - 加工费收入”(清楚标明这是加工费),同时还得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这增值税可跑不了。
第四步:收入有了,成本也得配对上!
财务上讲究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了,对应的成本也得跟着结转,这样利润才算得准。
我就把之前记在“生产成本”科目里,跟这批完工产品相关的“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给转出来,转到“主营业务成本”里去。会计分录是:借“主营业务成本”,贷“生产成本 - 直接人工”和“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这么一转,这笔加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就配上了,利润是多少,心里就有数了。
第五步:客户打款,账款收回!
一步,就是等着客户把加工费打到咱公司账上。
钱一到账,我这边就做: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
到这儿,一笔来料加工只收加工费的业务,从头到尾的账务处理就算齐活了。整个过程梳理下来,关键就是分清料子是谁的,然后把咱自己发生的费用准确归集,收入和成本配对捋顺了也不复杂,就是细节点多一些,得一步一步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希望能给大家伙儿一点启发!下次有啥实践心得再来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