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成本分析表,我可真是有一肚子话要说。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就是个帮咱们看清楚钱都花哪儿了的工具。没搞明白之前,我那买卖做得那叫一个糊涂。
糊涂账的开始
记得我刚开始自己瞎折腾那会儿,满脑子都是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怎么多招揽点客人。每天看着有进账,心里就美滋滋的,觉得这买卖有奔头。月底一算,除去七七八八的开销,好像也没剩下几个子儿,有时候甚至还觉得钱不够花。那时候,我根本就没“成本”这个概念,或者说,概念非常模糊。进货花了多少钱,付了多少房租水电,给伙计发了多少工钱,这些都是一笔笔单独的支出,从来没想过把它们系统地归拢起来瞅瞅。
痛定思痛,决定“搞搞清楚”
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聊天,他是做会计的。听我抱怨赚不着钱,他就问我:“你每个月固定成本多少?变动成本多少?哪个占大头?有没有分析过?”我当时就懵了,啥玩意儿?固定?变动?这些词儿听着就头大。他就跟我说,你得做个成本分析表,不然你永远不知道钱是怎么没的。
就是犟,不服输。他这么一说,我反而来了劲儿。行,不就是个表吗?我做!
我的实践过程:一步一个脚印
第一步:搜集所有“花钱”的证据。
我把能找到的所有发票、收据、银行流水,甚至是自己随手记在小本本上的零碎开销,全都翻了出来。那真是个大工程,光整理这些玩意儿就花了我好几天。看着堆成小山的票据,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平时花钱这么“不拘小节”。
第二步:给这些“花销”分分类。
这是最头疼的一步。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咋分,就凭感觉。后来琢磨着,有些钱是每个月固定要花的,比如店面租金、宽带费、还有些给长期工的固定工资。有些钱,是随着生意好坏波动的,比如进货的钱、水电费(夏天空调开得多就多)、临时工的工钱、还有偶尔搞活动的推广费。我就大致把它们分成了这么几大类:
- 固定支出:房租、固定工资、社保公摊(如果有的话)、折旧(比如设备)等等。
- 变动支出:原材料采购、水电费、包装费、运输费、销售提成、推广费。
- 还有些杂七杂八的,比如办公用品、招待费啥的,我都归到“其他”里头。
第三步:动手做表,填数字!
我没用啥复杂的软件,就打开电脑弄了个最简单的表格。横向是月份,纵向就是我分的那些费用类别。然后,我就吭哧吭哧地把每个月每个项目花了多少钱给填进去。刚开始填的时候,那叫一个眼花缭乱,数字看得我头都大了。但坚持下来,把几个月的数据都填进去之后,整个表的轮廓就出来了。
填完数字还不算完,我还特地在旁边加了几列,算了一下每个项目占总成本的百分比,还有就是跟上个月对比,是增了还是减了,增减了多少。这么一来,哪些是大头支出,哪些是波动比较大的,就一目了然了。
“表”哥给我的惊喜
当我把这个简陋的成本分析表做出来,仔仔细细看了几遍之后,我真是倒吸一口凉气。以前光凭感觉,觉得原材料是大头,但具体占多少,心里没数。通过这个表,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材料成本几乎占了我总成本的一半还多!而且水电费的波动也比我想象中要大,特别是夏天和冬天。
有了这个表,我就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了。比如,我是不是可以找找更便宜但质量一样的原材料供应商?水电方面,是不是可以加强管理,随手关灯关水,空调温度设置合理一点?那些“其他”里面的零碎开销,是不是有些可以砍掉?
你还别说,针对性地做了些调整之后,下个月再看表,总成本真的降下来一点。虽然不多,但那感觉,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心里亮堂多了!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刀刃上,也知道哪些地方是“漏水”的,需要赶紧堵上。
做这个成本分析表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每个月固定时间,我都会把数据更新一下,瞅瞅有啥变化。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帮咱们自己管好自己的钱袋子,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不搞不知道,一搞,还真能发现不少以前没注意到的问题。所以说,这成本分析表,真是个好东西,值得咱们花时间去琢磨琢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