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算是被这个进出口退税给折腾得够呛。本来嘛我就是自己瞎捣鼓点小玩意儿,想着放到国外网站上卖卖,赚点零花钱。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东西卖出去了,钱到手了,心里还挺美滋滋的。后来有一次跟个做外贸的朋友吃饭,他无意中聊起来,说:“你这东西卖到国外,按规定是可以退税的,你知道不?”
我一听,当时筷子都快掉了!退税?还有这种好事?以前光知道买东西要交税,卖东西还能把交出去的税再退回来一部分?这对我这种小打小闹的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于是乎,我就缠着我那朋友,让他给我好好说道说道这里面的门道。
朋友说,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挺绕。他以前待过的公司,天天就跟这些报关单、发票、退税率打交道。他告诉我,最基础的一种,也是我们这种小规模外贸最可能接触到的,就是所谓的“免、退”税。“免”就是你出口这个环节,增值税给你免了;“退”,就是把你采购这批货的时候,原材料或者商品本身含的那个增值税,按一定比例退给你。
听着好像还行,我就开始自己琢磨怎么算了。一开始上网查,嚯,各种公式,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什么“当期应纳税额等于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加上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乘以人民币牌价再乘以征税率减去当期全部进项税额”,我的天,这都啥跟啥!我寻思我这也没内销,也没那么复杂的业务。
后来还是我那朋友给我指了条明路,他说你别看那么复杂的,你就先搞明白最核心的那个。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最常用的计算退税额的公式是:应退税额 = 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 × 退税率。
这个“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是啥玩意儿?就是你买这批货的时候,发票上那个不含税的价格。我们平时拿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面一般会写清楚金额(不含税)、税率和税额,然后一个总的价税合计。如果发票上直接列出来了不含税金额,那就好办。要是没列,也简单,就用票面总金额 / (1 + 增值税率)。比如说,我进了一批货,发票上总共是1130块钱,增值税率是13%,那这个不含税的购进金额就是 1130 / (1 + 0.13) = 1000块钱。
然后是那个“退税率”。这个可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商品,国家规定的退税率不一样,而且这政策也老变,所以每次出口前,最好都去查一下最新的退税率是多少。假设我出口这批货,查到的退税率是9%。
那么,按照公式,我能退多少税?就是:1000块 (不含税购进金额) × 9% (退税率) = 90块钱。这么一算,是不是就清楚多了?虽然90块不多,但苍蝇腿也是肉,尤其对我这种小本经营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我朋友也提醒我,这只是最理想化、最简单的一种算法。实际操作起来,你得有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进项凭证,还得有出口报关单、出口发票、收汇凭证这些东西,证明你的货确实是出口了,钱也确实收回来了。这些单证上的品名、数量、金额,都得对得上,不然税务局那边审核起来就麻烦了。
我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下,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算法跟我们这种纯外贸的又不太一样,他们好像是“免、抵、退”三个字,更复杂,涉及到什么“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我这种暂时还用不上,就没深究。
我现在的实践就是,每次进货,拿到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先自己默默算一下那个不含税的金额。然后去查一下这个商品现在的出口退税率。等货物真的出口了,相关的单据都齐全了,就按照那个基础公式估算一下能退多少,然后按流程去申报。虽然每次填表、整理资料也挺费劲的,但一想到能把一部分成本拿回来,这点辛苦也就算不了啥了。
这一路摸索下来,总算是把这个进出口退税计算公式给弄明白了大概。核心就是那个不含税的进价乘以退税率。这里面细节还多着,比如你进货的发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认证,出口后也必须在规定期限内申报退税,不然就过期作废了。这事儿,看着是捡钱,但也得细心,按规矩办事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