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我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以前给别人打工,这些事儿都是公司财务去操心,咱也不知道具体咋弄。后来自己琢磨着开了个小工作室,这玩意儿就躲不开了,每年都得跟它打交道。
就喜欢把事情弄明白,不喜欢稀里糊涂的。硬着头皮也得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当初是怎么一步步把这个查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计算给搞明白的。
我自己的理解,查账征收是个啥
我一开始也是到处问,网上查,看那些官方文件,头都大了。后来慢慢琢磨明白了,查账征收,说白了,就是税务局得看你的账本,看你公司到底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然后根据这些来算你该交多少企业所得税。不像有些小个体户或者小公司,可能税务局给核定一个数,按那个交就完事了,查账征收就得实打实地算。
具体我是怎么一步步捣鼓的
要算这个税,最核心的就是要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这玩意儿搞明白了,后面就好办。我当时就死磕这个。
我把它拆成了几块来看:
- 第一步:把所有收入都扒拉出来。
- 第二步:剔除那些不用交税的收入。
- 第三步:列出所有能扣的成本和费用。
- 第四步:看看以前有没有亏损可以弥补。
- 第五步: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 第六步:算税款。
这不光是你主营业务,比如我做设计,那就是设计费收入。还有些其他的,比如有时候帮人处理点杂事收点服务费,或者账户里有点利息收入啥的,都得算上。我当时就拿个小本本,一项项记,生怕漏了。年底汇总的时候,把这些收入加起来,就是收入总额。
有些钱虽然进了你口袋,但国家规定不用交税。比如,有些符合条件的财政拨款,或者国债利息收入(虽然我这小工作室基本碰不到这个),这些就要从收入总额里减掉。这部分叫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这块儿就比较细致了。你为了挣这些钱,肯定花了不少成本?比如我买电脑、买软件的折旧,付的房租水电,给员工发的工资社保(如果雇了人的话),还有出去跑业务的交通费、招待客户吃饭的钱等等。这些都得有正规发票,而且是跟你经营活动相关的,才能算数。把这些加起来,就是你的各项扣除。
这里有个坑,我一开始老以为花了钱就能全扣。后来才知道,像业务招待费、广告费这些,不是你想扣多少就扣多少,税法上有个比例限制,超了的部分就不能在税前扣。这就涉及到后面要说的“纳税调整”了。
如果我工作室头几年亏钱了,这个亏损是可以往后几年延续弥补的,一般是五年。比如我去年亏了1万,今年赚了5万,那算今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先把去年的1万亏损给补上。这个就是以前年度亏损。
经过上面几步,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 你总共收到的钱 - 国家说不算你收入的钱 - 国家说免你税的钱 - 你实打实花掉的合规成本费用 - 以前年度没弥补完的亏损。
这还没完!因为会计上记账的方法和税法上的规定有时候不一样,所以算出来的这个数,可能还需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做一些调整,这个叫“纳税调整”。比如我前面说的招待费超标的部分,会计上可能全当费用了,但税法上不认那么多,就得把多记的费用调增回来。调整完之后,才是最终的应纳税所得额。
有了应纳税所得额,就好办了。乘以适用税率(一般企业是25%,小微企业啥的可能有优惠,具体看政策),就是你应该交的企业所得税了。公式就是:应交企业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如果还有些符合条件的减免税额或者抵免税额,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产生的减免,那还能再减掉一部分,剩下的才是真正要交到国库的钱。
我当时为了搞清楚哪些能扣,哪些不能扣,哪些要调整,真是翻了不少资料,还专门找了个老会计请教了好几次。一开始老把账面利润直接当成应纳税所得额,结果税务局的人跟我说,“小同志,这两码事,差远了!” 后来才明白,会计账是会计账的处理方法,税法有税法的规定,很多地方不一样,所以才要“纳税调整”。
这个查账征收算企业所得税,看着公式好像不难,但真要自己动手去算,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关键就是要把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弄清楚性质,哪些是税法认的,哪些不认,哪些要打个折再认。细心点,多学习,慢慢就捋顺了。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现在自己报税,心里踏实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