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这“一摊销二计提三结转”的月末小窍门。想当年我刚接触会计那会儿,一到月末,我那脑袋瓜子就嗡嗡的,简直是一团浆糊。凭证一堆,科目一堆,哪个先哪个后,经常搞得我焦头烂额,加班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对着电脑发呆,感觉魂儿都飞了。
一、痛苦的摸索与“摊销”的领悟
我是真没头绪。月末要做一堆事儿。像什么长期待摊费用,还有些零七八碎的支出,比如说一次买了好几个月的办公用品,这个月用了多少,下个月还能用多少,这些东西不清不楚的,账就乱。后来我发现,第一个要搞定的就是“摊销”。
我就把所有需要分摊的费用先扒拉出来,比如:
- 预付的房租,这个月该摊多少。
- 一次性买的、能用好几个月的低值易耗品,这个月摊掉一部分。
- 还有那个无形资产,每个月也得摊一点儿。
我把这些都算清楚,做凭证,先把这些“大头”或者说“需要按月分”的给处理掉。感觉就像打扫屋子,先把大件垃圾清出去,心里就敞亮一点了。
二、接着啃“计提”这块硬骨头
摊销弄完了,我就开始琢磨“计提”。这个“计提”,说白了就是有些钱,虽然这个月还没真掏出去,但按规矩得先认作这个月的费用或成本。这是第二步,不能乱。
我一般会检查这些:
- 工资!这个月大伙儿干活了,工资虽然下个月发,但这个月就得提出来。
- 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这些也得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提。
- 固定资产折旧,机器设备用了,就得算它这个月磨损了多少钱。
- 还有税金,比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这些,跟着增值税、消费税屁股后面提。
- 有时候还有些预计的负债,比如产品质量保证金啥的,也可能要提。
我就一项一项对着看,算出来,做凭证。这一步做完了,基本上这个月该发生的费用,不管付没付,都入账了,感觉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三、3“结转”收尾,清清爽爽
等摊销和计提都整明白了,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结转”。这就好比打仗打完了,要清点战场,汇总战果了。
我要做的就是:
- 把所有收入类的科目余额,都转到“本年利润”的贷方。
- 把所有费用、成本类的科目余额,都转到“本年利润”的借方。
这么一转,那些收入费用科目就清零了,干净!然后“本年利润”科目就会出现一个余额,是贷方余额,就说明这个月赚钱了;是借方余额,那就亏了。如果是月份末,一般还会把“本年利润”再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里面去。
我记得我第一次自己顺顺当当把这三步走完,看到所有损益类科目都平了,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那种感觉,别提多舒坦了!就像跑完马拉松,虽然累,但是爽!
后来我每次到月末,就默念这“一摊销、二计提、三结转”,一步步来,心里就有谱,手底下也麻利多了。这也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我自个儿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顺序,希望能给刚上手或者还在迷糊的朋友们一点小小的启发。做会计,就是个细致活儿,理顺了思路,就没那么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