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这俩兄弟。刚开始接触这块儿的时候,我也是稀里糊涂的,感觉都差不多,不就是把东西的钱分摊到成本里嘛但实际操作起来,这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
我的实践起点:为啥要折腾这俩方法?
那会儿我刚上手管一小摊子买卖的账,主要是些小工具、办公用品啥的,就是咱们常说的“低值易耗品”。一开始图省事,买了东西直接就全算到当月费用里了,这就是所谓的“一次摊销法”。
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第一步:采购。比如我买了一批螺丝刀、扳手、还有订书机、笔什么的,花了大概几百块钱。
- 第二步:领用。库房那边领出去给各个部门用。
- 第三步:记账。我当时的做法是,领用多少,我就直接把这几百块钱全计入当月的管理费用或者制造费用。
这么干了几个月,发现个问题。如果这个月买的低值易耗品多,那这个月的费用就“噌”一下子上去了,利润就难看。下个月买的少,费用又“唰”一下下来了,利润又好看了。这报表给老板看,老板都纳闷,说咱们这买卖怎么跟过山车似的,成本一点都不稳当。而且这些东西领出去之后,账上就没了,库房那边说还有多少,但账面上体现不出来,时间一长,容易乱套,到底有多少东西在外面用着,心里没底。
转向“五五摊销法”的尝试
后来有经验的老会计点拨我,说你试试“五五摊销法”呗,能让成本平滑点,也方便管东西。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开始琢磨这个“五五摊销”。
“五五摊销法”我是这么操作的:
- 第一步:还是采购。比如又买了一批价值差不多的工具和办公用品。
- 第二步:领用时记一半。东西领出去的时候,我只把买价的一半,也就是50%,计入当月的成本费用。剩下那一半,还挂在账上,表示这东西还在用。
- 第三步:报废或用完时再记另一半。等这些工具用坏了,或者办公用品用完了,需要报废处理的时候,我再把剩下那50%的价值,从账上转到当月的成本费用里。
这么一弄,效果还真不一样!
最直接的感受是:
- 成本平稳了。每个月的费用不会因为集中采购低值易耗品而大起大落,报表看着也顺眼多了。
- 东西有数了。账面上能反映出来还有多少低值易耗品在外面用着(就是那一半还没摊销的价值),这样对实物管理也有好处,不容易造成浪费或者丢失了都不知道。
实践后的总结与选择
“五五摊销法”也不是没有缺点。最明显的就是,核算起来比“一次摊销法”麻烦点。每领用一批,报废一批,都得多一道手续,多记一笔账。对于那些价值特别低、用得特别快的东西,比如几块钱一支的笔,一小卷胶带,你要是也这么“五五开”,那真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工作量太大了。
我后来的实践经验是这样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 对于那些单价很低,或者买了很快就用完,不太值得费劲去追踪的小零碎, 我还是倾向用“一次摊销法”。比如办公室买的笔、本子、订书钉这些,一次买个几十块钱的,领用时直接就进费用了,简单明了,也差不了太多。
- 对于那些单价稍微高一点,或者能用一段时间,希望加强管理的小工具、小设备, 比如一套好点的扳手、一个质量不错的移动硬盘(虽然现在都算固定资产了,但以前有些不算的),或者是一些周转材料,我就会用“五五摊销法”。这样既能让成本显得均衡,也能在账面上对这些在用物资有个数。
说白了,这两种方法就像咱们手里的工具,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用在什么地方,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这实践下来,感觉就是得灵活掌握,怎么对管理有利,怎么能让账目更清晰、成本更合理,就怎么来。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但折腾明白了,对整个成本控制和物资管理还是挺有帮助的。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