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聊聊会计科目这事儿。这玩意儿刚开始接触,真能把人绕晕。我自个儿也是从一头雾水过来的,所以特别想把当时咋琢磨明白的这点儿经验,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想当年我刚摸到会计这行的时候,那会儿还是个愣头青,书本上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什么借方贷方,资产负债,自以为门儿清。可一到实际做账,抓瞎了!那么多科目,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似的,谁是谁都分不清。什么“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清理”,光听名字就够头大的了。
我记得刚开始那会儿,对着一堆原始凭证,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科目里塞。领导让我把一笔采购材料的款项给入账,我对着科目表瞅了半天,心里直打鼓,到底是“原材料”还是“在途物资”?要是付了钱但货没到?要是先欠着?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后来还是我们单位一个快退休的老会计,看我抓耳挠腮那熊样,点拨了我几句。他说,死记硬背没用,得理解这些科目是干啥的,它们代表了公司里的啥玩意儿。他让我别把它们当成一个个孤立的名字,而是想象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记录员。
我听了他的话,就开始琢磨。我把常用的科目分了分类,这招挺管用:
资产类的那些事儿
这块儿就是公司“家当”的体现。我当时是这么理解的:
-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这不就是公司钱包里的钱嘛一个是手头的,一个是存银行的,最实在。
- 应收账款: 就是咱卖东西给别人,别人还没给钱,但迟早得给,也是咱的钱。
- 预付账款: 反过来,咱买东西先给别人钱了,货还没到。
- 原材料、库存商品: 这就是咱厂里仓库放着的,准备生产或者准备卖的东西。
- 固定资产: 大件儿,像机器设备、厂房、车子这些,能用好多年,值钱!
- 无形资产: 摸不着看不见,但也有价值,比如专利权、商标权啥的。
负债类的那些账
这块儿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或者东西。
-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跟银行或者别人借的钱,分短期一年内要还的和长期慢慢还的。
- 应付账款: 买东西欠别人的钱,跟“应收账款”是反着来的。
- 应付职工薪酬: 该给员工发的工资、奖金、福利啥的,还没发出去。
- 应交税费: 该给国家交的各种税,比如增值税、所得税。
所有者权益这块儿
这可以理解成公司真正属于老板自己的那部分“净资产”。
- 实收资本(或股本): 老板们最初投到公司的本钱。
- 资本公积: 不是经营赚来的,但也能增加公司净资产的钱,比如接受捐赠啥的。
- 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公司辛辛苦苦经营赚来的钱,一部分按规定存起来(盈余公积),剩下的就是未分配利润,可以分红或者继续投入再生产。
成本费用类的开销
这就是公司为了挣钱,不得不花出去的钱。
- 主营业务成本: 卖出去的那些商品,它们本身的成本价。
- 管理费用: 公司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开销,比如办公室租金、管理人员工资。
- 销售费用: 为了卖东西发生的开销,比如广告费、销售人员工资。
- 财务费用: 跟钱打交道发生的费用,比如借钱的利息、银行手续费。
收入类的进项
这就是公司“挣回来”的钱。
- 主营业务收入: 公司靠主要经营活动赚的钱,比如工厂卖产品,商店卖货。
- 其他业务收入: 不是主营业务,但也能带来点收入的,比如卖点废料啥的。
- 营业外收入: 跟日常经营关系不大,偶然得到的钱,比如政府补贴、别人赔的钱。
我就这么一项一项地去对应公司的实际业务。比如,公司买了一批原材料,还没给钱。我就想,原材料是资产,增加了;钱没给,是欠供应商的,应付账款是负债,也增加了。这么一来,科目和实际业务就对上了号。
再比如,发工资了。银行存款(资产)减少了,应付职工薪酬(负债)也减少了(因为之前计提过)。如果当月直接发现金,那就是现金(资产)减少,同时根据工资的性质,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比如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管理人员的计入管理费用。
刚开始确实慢,每一笔业务都要琢磨半天。我还特意找了些简单的分录例子,自己跟着做,做完再对照答案,看看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慢慢地,这些常用的科目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了。再看到原始凭证,脑子里就能自动跳出对应的科目名称和借贷方向。
所以说,理解是王道。把这些冷冰冰的科目名称,跟公司活生生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它们就都“活”了。今天分享出来,也是希望刚接触会计的朋友们能少走点弯路,别像我当初那样,对着科目表发呆。实践多了,自然就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