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到了头疼的报表季。以前我一看到“报表附注”这四个字就头大,感觉比正表本身还复杂。但没办法,工作需要,硬着头皮也得上。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当初是怎么一点点把这块给啃下来的。
摸索阶段:先搞明白这玩意儿是干啥的
我对着这玩意儿也是一头雾水。报表就报表呗,怎么还整个“附注”出来?后来自己琢磨,加上问了几个老会计,才慢慢明白,这附注就是对报表里那些数字的补充说明。你想,光看几个数字,谁知道你这钱是咋来的,花哪儿去了,有啥特殊情况没?附注就是干这个解释工作的。
动手实践:我的梳理步骤
搞明白了大概意思,我就开始动手整理了。我一般是这么一步步来的:
第一步:公司基本情况,这是开场白。
这部分就得先把公司叫啥名,是干啥的(经营范围),公司是个啥样的组织架构,比如有几个分公司、子公司之类的,都得写清楚。别小看这个,这是让人家对你公司有个初步印象,得准确。
第二步: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是“游戏规则”。
这块儿对我来说一开始最难理解。后来我明白了,就是要告诉人家,咱们公司记账是按什么规矩来的。比如,咱们公司啥时候确认收入,固定资产折旧按多少年算,发出存货用的是先进先出还是加权平均,坏账准备是怎么计提的等等。还有些东西是估计出来的,比如应收账款可能有多少收不回来,这些估计的方法和依据也得写上。这部分写清楚了,人家才能理解你报表上数字的含义,知道不是瞎编的。
第三步:主要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明,这是“细化解读”。
这个就具体了。对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上的主要项目,一项一项地解释。比如说:
- 货币资金:里面具体是银行存款多少,现金多少,其他货币资金又是
- 应收账款:按账龄分析,哪些是一年内的,哪些是一年以上的,坏账准备提了多少。
- 存货:原材料多少,在产品多少,库存商品多少,有没有跌价准备。
- 固定资产:原值多少,累计折旧多少,净值多少,这个月增加了减少了
- 收入成本:如果公司业务比较杂,比如又卖产品又提供服务,那最好分行业或者分产品说说各种业务的收入、成本情况。特别是当某个业务收入占大头的时候,更要详细说。
我当时整理这块的时候,真是把公司一年的凭证、合同翻了个底朝天,一项项核对,生怕漏了什么。
第四步: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交易等,这些是“特别提醒”。
这部分也挺重要的。比如公司有没有啥没判决的官司,可能会赔钱的那种(或有事项)。或者报表日之后到报表批出来之前,发生了啥大事儿,可能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还有就是公司跟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开的公司有没有啥生意往来(关联方交易),这些都得披露清楚,免得人家觉得有猫腻,不透明。
我的经验总结
我记得我第一次完整弄完一套报表附注,花了好几天。一开始真是没头绪,我就先找了些同行做得好的报表,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学习人家的框架和思路。不是照抄,得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来。
核心就是一句话:要让看报表的人,通过你这些补充说明,能真正看懂报表里的数字,理解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背后可能有哪些风险或者特殊情况。
整个过程下来,虽然挺繁琐,但每次弄完,看着那厚厚一沓附注,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感觉把公司一年到头的情况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也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交代。
这报表附注虽然看着复杂,但只要你静下心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一条条梳理,把该披露的信息都写清楚、说明白,也就那么回事。主要是细心,别怕麻烦,多核对几遍总没错。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能帮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